邵族之宗教信仰從古至今便一直以祖靈信仰為核心,最高祖靈pacalar住在lalu島上的茄苳樹,是一位男姓的神,是邵族最具權威的神而且是shinshi(先生媽)的祖師,凡是族中婦人有意願成為shinshi(先生媽)者,必須至lalu島發願而經由最高祖靈之認可。其次為氏族祖靈,在barawbaw聚落內邵族五大姓氏之四位始祖,其中mashqashqa是袁姓氏族之始祖、amulish是毛姓與石姓氏族之始族、fuliti是陳姓氏族之始祖、malhipulu是高姓氏族之始祖,四位氏族祖靈也皆是男姓的神。再則是各家戶中之祖靈a pu。
當邵族人死後,其靈魂會變成“祖靈”a pu住在家裡的ulaluwan(祖靈籃)內,仍然與家人繼續生活著,每邵戶家中都有一只祖靈籃,a pu在邵族人間也可以稱作祖父母長輩之意思,邵族信仰中之最高祖靈pacalar、氏族祖靈mashqashqa、amulish、fuliti、malhipulu及各家戶內祖靈a pu皆具有驅除惡靈ga li並賜福於族人之力量。日常生活中,族人之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禮俗及族中農耕播種祭、狩獵拜鰻祭、祖靈祭等重要祭儀,皆以ulaluwan(祖靈籃)為祭祀對象,且由shinshi(先生媽)來負責祭祀。
shinshi(先生媽)必需分擔部落內所有族人祖靈籃的祭拜工作,在成為女祭司之前需有幾個條件1.必須結婚、生子2.曾擔任過祖靈祭lusan的爐主pariqaz 3.夫妻健在。在發願後,經過幾個特定儀式,由資深的女祭司們陪同到Lalu島得到最高祖靈認可才能正式成為女祭司。
除了特定的歲時祭儀由女祭司主持之外,在平日生活中任何族人家中遇有婚、喪、喜、慶…皆必需請shinshi(先生媽)到家中來祭拜祖靈籃,告知祖靈家中發生的事宜,她是祖靈與邵族人間的溝通橋樑,在族中地位崇高受人尊敬,更是扮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圖1)
(圖1):祖靈籃又稱公媽籃 黃芳琪拍攝
邵族的儀式活動可以分成三個類型,分別是生命儀禮(ritual of life cycle)、歲時儀式(calendrical rites)與臨時祭儀(unscheduled rites),生命儀禮指的是以個人生命歷程為單位的儀式活動,舉凡出生、周歲、成年、結婚、死亡...等,每個人所必須經歷的生、老、病、死等週期,都須透過儀式活動來渡過;歲時儀式是以社群為對象,以一年或者是某個獨特的機制28為時序週期,舉辦的各項階段性的儀式活動,譬如開墾、播種、水稻、狩獵與年節...等,不過,邵族人所屬的歲時儀式中農曆八月的lus'an(年節)儀式,卻含融著以個人為主體的身分認同儀式,也就是邵族人稱之為當lu tsu(爐主)的產生,社群內農曆八月的lus'an(年節)期間,才能舉行shmayla(牽田)活動,因此究竟要舉行有shmayla(牽田)的大套或沒有shmayla(牽田)的小套活動,都得端視著是否那年有人要當lu tsu(爐主)而定。
有健全雙在的夫婦要當 lu tsu(爐主),整社群則舉行大套的儀式活動,時間維持近一個月,所有的儀式歌謠獲得解禁、完整的歌唱,反之,如果,當年沒有人願意當lu tsu(爐主),lus'an(年節)儀式則只進行三天,舉行小套活動,而大套的歌謠體則仍屬禁忌的範疇,不能演唱,所以lu tsu(爐主)的產生與否,就成了lus'an(年節)儀式的核心人物。最後,是邵人的臨時祭儀,舉凡家中有人買賣車輛、冰箱...等物品,都必須敬告家中的祖靈,以求取平安,不過,在儀式過程上,相對於整個歲時儀式與生命儀禮活動的繁瑣與複雜,臨時祭儀可說是一個較為精簡的告知活動,通常都由家中某個成員以指沾酒灑天、告知祖靈即可。
邵族的儀式活動,尤其是年節祭儀分成mulalu與lus'an兩個類型,分別由女、男祭司來執行,什麼是mulalu呢?從語言者的研究,我們不難了解其字面的意義:
邵語中詞頭m-表示行動、動作與狀態等,mu-這類字多半表示行動,字尾lalu為祖靈之意,mulalu一字則表示祭祖靈的行為。(李方桂1996〔1958〕:140、152)
因此,從上述字詞的解釋,我們可以了解,舉凡將祖靈的居住地,也就是家中的ulalaluwan(公媽籃)拿出來祭拜的儀式活動,都可稱做mulalu,對於凡事都要時時向祖靈稟報的邵族人而言,mulalu就成為族內最常見的一種儀式活動。由mulalu的儀式形式來劃分,又可以將之區分成家族與世系群兩類,前者則以各個家戶為主體,在家屋的門口前舉行儀式,舉凡與個人有關的生命儀禮,都是使用家族性的mulalu活動;社群氏系的mulalu儀式活動,大多以歲時性的儀式居多,初步可以分成稻作祭、狩獵祭、年祭三類,不論家族或世系群的mulalu都由稱為shinshi(先生媽)的祭司來主事。
相較於mulalu,lus'an的儀式建構、意涵與種類,就顯得複雜與多變的多了,其中含括的人與靈的身份游移、家戶與個人傳承與複刻...等深刻的儀式意涵,一般說來,他們的儀式活動都與歌舞脫離不了關係,並以此來建構之。簡略的說,lus'an儀式中lu tsu(爐主)產生與否,影響著每一個lus'an期間儀式與音樂的展演與使用,使lus'an儀式呈現出大套與小套的差異。農曆八月,若有一對雙雙健在的夫婦,被推舉或自願當lu tsu(爐主)時,lus'an即進行大套儀式,祂宛若三部曲似的分成mashbabiar(杵音儀式)(參照圖5-12、5-13)、tuktuk(飲公酒儀式)、shmayla(牽田儀式),其中又以shmayla(牽田儀式)最為複雜多變,因為其歌謠的起始,還得靠象徵純潔的兒童來展開,儀式活動的初始期間,也只能進行稱為am thau a(漢音 暗頭仔)歌的前半套歌謠,在維持近一個月的活動中,時序的正中間,也就是邵語稱為minfazfaz(中間)的這一天,需透由先生媽舉行過mulalu儀式之後,才能歌唱稱為puann minn a(漢音 半瞑仔)歌的後半套曲目,這由時間前後所命名的歌謠體,並非指稱在每晚「暗頭仔」時間或「半瞑仔」時間所演唱的歌謠體,而是邵族人移植時間的「前」與「後」,來指稱shmayla(牽田)儀式中前期所歌唱的六首歌曲,而經過了minfazfaz的中介儀式之後,才能歌唱稱為「半瞑仔」的後十七首歌(魏心怡2001a: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