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傳說
噶瑪蘭族的口語傳說中,有關族群起源的故事約以下列幾種類型為主,歷來研究者所蒐集的故事中的主角與情境或有些許差異,但大致都指出噶瑪蘭族的祖先是從南方島嶼渡海來台,並同時說明了噶瑪蘭族與泰雅族祖先的關係(伊能嘉矩 1897:457;馬淵東一 1931;宮本延人 1931;清水純1998:67-73;阮昌銳 1994:25;陳千武 1993:50-59)。
伊能嘉矩,抵美社頭目振金聲口述
「我祖先叫Avan,他自Mareryan地方乘船出海,於臺灣的北部登陸;沿海東進,迂迴三貂角,抵達這個地方,名之曰:蛤仔難(Kavanan)。當時漢人還未來住,只有先住於山腳平原的山番,我族只好住在海岸荒地。兩族之間常在酒醉之餘爭鬥,於是兩隊開戰,幸得結果是我方勝利。先住的他們退居山中,我族便佔領了平原。我族為『平原的人類』(Kuvarawan),先住民則為『山的人類』,稱之為Pusoram。這是數百年前的事了」(伊能嘉矩 1897:457)。
馬淵東一,新社陳藩氏阿未那交口述
「昔時在Suna sai有Kuzuzayan與Kunasayan之夫婦,是『加禮宛』的祖先,亦是包括「加禮宛」之噶瑪蘭族之祖先。此夫婦生三子,長男為Tyabango-zaya,次男為Takid-zaya,三男為Tivonokadi,此三人因以Sunasai很狹窄,不夠耕作乃商量他徙,即各造一舟乘之。同時出Sunasai。其舟以藤縛板,隙塞以芭蕉葉,破竹壓之,以防侵水,不久舟到Takiris,此處亦因耕作地很少,長男與三男即向北方之宜蘭平野遷徙,其子孫遂為噶瑪蘭族。次男留於『達奇里』Takiris。其子孫亦蕃殖於鄰近,即是『太魯閣』又稱『太老閣』」(馬淵東一 1931:79-80) 。
宮本延人
「有兄妹二人,來自宜蘭方面,哥哥叫Tolinun kawa,妹妹叫Abas kawa。有一天,妹妹外出找水源,而發現了一個池塘。她想可以在這裡開闢水田,因此把自己的圍裙埋在池塘邊,又把草打了個結以為標記。回家後,她向哥哥提起發現了池塘的事,並說以結草表示是自己發現的標幟。哥哥聽了之後,急忙趕到現場,也看到了池塘邊打結的地方。貪心的哥哥以蕃刀將打結的草割掉並丟棄。然後回家告訴妹妹,他找到了池塘,但是並沒有妹妹所說的證據—打結的草,所以主張那個池塘是自己先發現的。妹妹不接受哥哥的說法,要哥哥一起去池塘邊看另一個證據—埋在土裡的圍裙。兩人來到池塘邊,果然挖出了圍裙,因此妹妹贏得了這個池塘。兄妹從此不和,妹妹終於入山成了太魯閣蕃。這個舊恨致使太魯閣蕃獵取加禮宛的人頭」( 宮本延人1931:131-132)。
我們可以用清水純對噶瑪蘭起源傳說的分析化約來發掘其神話傳說的母題:
「兄妹兩人渡洋來到台灣尋找耕地。但哥哥卻奪取了妹妹先發現的土地,而引起了紛爭。妹妹一怒之下。入山成了泰雅族的祖先;哥哥則留在平地成為噶瑪蘭族的祖先」(1998:73)。
有關靈魂信仰的傳說
patohokan (patokan/patoRkan)
Patohokan儀式中所寓含的靈魂信仰,可由一則口述傳說探見:
「從前世界上尚未有其他人的存在,只有一對夫婦而已,他們就是kavalan的老祖先。女的叫mutumazu,男的叫siangaw。有一天mutumazu突然懷孕了,生了一個小男孩。而因為mutumazu須到田裡工作,於是小孩就由siangaw來照顧。Siangaw是個懶丈夫,當小孩哭時,便餵他螃蟹吃。傍晚,當mutumazu回家時,那小孩的肚子已被螃蟹咬爛了,結果這小孩的眼睛再也無法張開了。最後她非常傷心的將小孩埋葬了。過了二天,mutumazu還是哭得很傷心,而且想再看看孩子,於是擺了許多飯菜,舉行patohokan。儀式進行當中,她看到了小孩,於是她就跟小孩說些對不起的話。說完了,等小孩的確吃飽了,就告訴他:『我們的路是不同的。』於是結束了第一天的patohokan,請他回去了。接下來她連續patohokan了三天,但也逐漸失去耐性,她想小孩子的路和他們的路畢竟不同,還是停止吧! 最後她請小孩吃飽後回去,不要再回來跟他們見面。接著第二天,mutumazu便在庭院收集了許多乾草,將它燃燒,等到煙冒出來時,她便和煙一起昇上天去了。而siangaw也學她如法炮製,於是他也上昇到天上去了,就這樣二個人變成了天神(ziyanang)…」(劉璧榛 1997 32-33)
因此,patohokan是噶瑪蘭人招請過世的靈魂回家享用食物,並於儀式完成後與亡者靈魂結束人間的關係並劃分界線的象徵儀式。
噶瑪蘭人相信家人死了之後,必須要透過作Patohokan才能成為善靈,若未執行此儀式,則會成為孤魂野鬼(張振岳 1997:27;劉璧榛 1997)。張振岳稱噶瑪蘭對於橫死之人不作patohokan,任由其成為惡靈(張振岳 1997 );劉璧榛則稱,噶瑪蘭人會對惡死之人作特殊的patohokan (1997:44)。善死者的patohokan於客廳舉行,若於儀式前出現雷電或地震(??),則被視為不詳徵兆,必須先於室外招魂,直至看到祖靈回來後,再移至室內繼續招魂、祭魂、送魂及淨身等儀式。詳細的儀式內容紀錄可參見明立國、張振岳、劉璧榛、清水純、潘朝成等人的紀錄。
一、傳統宗教信仰─萬物有靈的靈魂觀
噶瑪蘭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可從其儀式中探究概略,其將人界及自然界的靈魂分為神靈、祖靈、山靈、鬼以及惡靈,把人體的病痛歸因於惡靈作祟,必須透過舉行儀式來驅趕。在噶瑪蘭人的靈魂觀裡,足可改變人類的力量主要來自三類靈魂:一是善靈,包括神靈M?t?lel、祖先之靈Tazusao神、祖靈是一種無所不在的靈魂,噶瑪蘭人相信透過祭儀、祈禱,此類靈魂能夠在冥冥之中保佑族人,但也會對犯錯之人施予懲罰。族人相信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受此類「靈」的監護,所以要謹守祖先的規範,表現在新年祭祖Paliling、祭拜亡魂Batohogan、女巫治病Kisaiiz、女巫祈禱Bakalavi等生活祭儀中(張振岳1998 )。而惡靈則包括惡靈T?n?llan、鬼Kuit,是一種由不好之人或外族人的靈魂所變成,存在於生活事物之間,具有使人生病、致人於死的力量,也是無所不在的靈魂,主要表現在成人治病Bagan、小孩治病Midahau等禳祀儀式中。其次,自然靈包括了山神Saluman、獵物神、各種自然精靈等,是一種由自然萬物所幻化的靈魂,有固定的所在,只要族人不進入該處即可避免危害,此類靈魂也不會主動找上人類,噶瑪蘭人在野外狩獵、山田耕作、下海捕魚、吃新米、農業祭祀時即會祭祀此類靈魂(張振岳1998 )。
占卜儀式subuli
噶瑪蘭人在面對問題時,透過meityu運用數種方法占卜向神靈詢問,來判定如何解決求助者的困難,稱為subuli,巫師透過工具詢問神靈後,再決定舉行何種儀式來解決問題,故subuli可說是噶瑪蘭祭儀的序曲。當巫師要舉行subuli時,必須要齋戒mamet,隔天一大早,巫師就要在別人還沒有起床之前,並且也要在還沒有洗臉、吃飯、用水、用火之前,開始subuli。當天齋戒整天(明立國1992)。執行占卜的方式如下-
1.將香蕉葉撕成六長條來占卜。
2.將藤置於膝上,珠子則放於藤條之上,若詢問到真正的原因則珠子不動,若為錯誤原因則珠子會掉下來;儀式完成後,巫師要將藤條與珠子放在屋子門前上,人不可經過。
3.巫師以baRaten草上一般人看不到的神靈來判斷;或手持兩根baRaten來占卜,若兩草尖端合併,則其所詢問的即為正確病因。
4.使用截取如兩臂張開長度的竹子,將雙手握住拇指內扣其餘四指平伸,然後詢問原因,如果所問是正確的話,竹子就會變長而突出手指的範圍。
5.使用竹子與白玉珠,若詢問到真正的原因則珠子不動,若為錯誤原因則珠子會掉下來。
6.看神靈之線,做法是將神靈之線salai從天上拿下來觀看原因。
二、外來宗教
自清嘉慶元年(1796)漢人成功入墾蘭陽平原後,漢人民間信仰逐漸注入噶瑪蘭傳統宗教體系中,而清廷也將漢人宗教視為「教化」熟番的一項工作 (翁佳音1984;陳志榮1995:85)。噶瑪蘭人普遍接受漢人信仰的情況由馬偕宣教時為阻止噶瑪蘭人崇拜漢人民間神明,曾多次集體燒毀神像(陳志榮 1995:86),以及清水純於1980年代在花蓮新社觀察到的palilin與漢人祭祖儀式融合的現象可見(1993b:92)。
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當天主教、基督教傳教士進入宜蘭及花蓮台東宣教,他們要求噶瑪蘭人放棄漢人民間信仰,大批族人入教受洗,宜蘭平原上共成立了二十五間噶瑪蘭教會,漢人信仰逐漸衰微。對於十九世紀末基督教盛行於噶瑪蘭村社的現象,邵氏柏認為,噶瑪蘭人是以基督教作為對抗漢人族群的工具(1988);陳志榮則認為噶瑪蘭人普遍信基督教是基於經濟層面,並以1884年英國教會協助噶瑪蘭人成功向清廷要求保留加留餘埔制的例子協助說明(1995:89-90)。
自二十世紀起,日本政府對台的宗教政策有諸多限制,且宜蘭地區如奇立板社及麻里目罕社的教堂被水沖毀無力修復,噶瑪蘭人逐漸轉向依賴漢人村廟的祭祀圈,在宗教信仰及生活適應上找到依託,此為噶瑪蘭人在漢人強勢包圍下所發展出的適應策略;遠離漢人聚落的族人如宜蘭流流社人則大部份仍保有基督教信仰(陳志榮 1995:90-94)。
漢人民間信仰的傳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使噶瑪蘭人原有的信仰體系變得更加複雜多元。在外來宗教的傳入以及日人的禁令之下,噶瑪蘭人漸漸放棄了許多傳統宗教祭儀,如:葬禮之後的招魂儀式patohokan、治病儀式pakalavi等等。然而,無論何種宗教信徒,多仍暗地保留祭祖儀式palilin。對於palilin繼續存續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因為噶瑪蘭人於情感上無法割捨祖靈。清水純分析是因基督教、天主教缺乏「奉獻食物,供養祖先」的概念,若有,則噶瑪蘭人會放棄palilin(1993:249);陳志榮則認為,基督教天主教所傳達的教義並不與噶瑪蘭原有的宇宙觀衝突,故其並未全盤放棄傳統信仰。此外,他將palilin之所以能存續下來的原因歸於英美及漢人傳教士為求大量入教人數故容忍噶瑪蘭人繼續舉行祭祖儀式,而噶瑪蘭傳教士也較不會要求本族人放棄祭祖傳統(陳志榮 1995:85)。
在接觸外來宗教的過程中,噶瑪蘭人並未完全放棄傳統信仰觀,而是選取新宗教中與祖靈信仰相容的元素,形成了宗教融合的現象。陳志榮以噶瑪蘭族一製酒陶罐上十字架的圖案為例來說明外來宗教與噶瑪蘭原有信仰的融合(1995:84);劉璧榛、林翠娟分析今日新社地區天主教徒因受教義影響,視patohokan儀式為迷信之舉,故不舉行儀式,但仍感心理不安,這種不安是導因於懼怕再舉行傳統儀式會招來鬼神,顯示祖靈信仰還存在其心中。此外,劉、林也觀察到噶瑪蘭族的多神信仰使得信天主教的女巫會將耶穌及瑪莉亞類比為噶瑪蘭族的男神siyakaung及女神salami(1997:31)。
噶瑪蘭族人的宗教不需要祭神的特定場所,認為神恆在上天守護,只在進行儀禮時招神,所以生病而祭神時,就在病患家舉辦儀禮,仰望神降臨 。噶瑪蘭族有幾種較為特殊的慣習-
1.歲末祭祖Palilin:每年農曆除夕前三天,全家人為感謝祖先一年來的照顧保佑。
2.海祭Laligi:在出海前獻祭海神等精靈,祈求平安與豐收。
3.超渡祭PatuRungan:人在死後,第二天埋葬時要做PatuRungan,台語則稱之為「做師公」。
4.治病儀式Kisaiyiz:人生病時要做Kisaiyiz,是爬上屋頂來感謝天上神明的儀式。
一、歲末祭祖Palilin
Palilin是在農曆歲末中最重要的家族祭祖儀式,是在漢人的除夕前以及陰曆的12月27日或28日晚上,每個家庭都要舉行迎接新年的Palilin儀禮。傳說中祖先的靈魂會來探望子孫,子孫們為祈禱新年的健康和幸福,要讓祖靈享盡豐盛的食物,倘若讓祖靈空腹即必定使其子孫生病。舉行Palilin儀禮的時候,所有家族成員都要聚集在廚房爐灶的地方,一個接著一個輪流獻上供品。在爐灶上面或廚房的窗框,放置一塊上面擺有二個酒杯的木板,並斟下二種酒,然後再把甜年糕切片放在其上,禱告祖靈來享用新年的供品,並祈求子孫的健康平安,獻供完畢後,自己人也要吃甜年糕、喝酒。和祖靈共食是件要事 。Palilin又分為Kavalan palilin以及Dopuwan palilin兩種-
1.Kavalan palilin是在晚上舉行,允許外人參與或祭拜;
2.Dopuwan palilin則是在早上舉行,當天中午12時以前結束;嚴格地規定只有至親的家人才可以參加,絕對嚴禁外人的觀看和參與,否則將招致厄運。
二、海祭Laligi
「祭海」是噶瑪蘭人一項很古老的傳統活動,每年初春到炎夏之間,花東海岸噶瑪蘭族的四個部落會選擇一到數天的時間,在靠近部落的海灘上舉行Laligi,以祭拜祖靈及掌管海洋的神靈。在花蓮新社,Spaw do Lazin也稱為Satzebe、Laligi、Sasbo豐濱鄉以南的立德村落、台東大峰峰、樟原部落受阿美族影響稱海祭為Laligi,1996年宜蘭縣政府主辦的「刺桐花開了」活動也以Laligi為海祭稱名。除名稱因地而異外,不同部落舉行海祭的時間也不同,新社部落約在三、四月,大峰峰部落約在七月,立德部落及樟原部落則在八月舉行海祭,此與各地認定的漁產豐收時間以及人力狀況有關。過去的海祭主要是噶瑪蘭人在出海前獻祭海神等精靈,祈求平安與豐收。拜海之前不須mamet,對性行為也無限制,但女人不能參與獻祭,或是與祭典保持若干距離,除此之外,鰥夫寡婦亦不得參加。這項禁忌是由於祖先認為不幸喪偶的男性必然父兼母職,若出海從事魚撈作業在遇凶險,家中子女失恃又失怙。祭海儀式是由部落長老在漲朝時舉行,在祭典之前,男性必須結漁網、造竹筏以及準備生鮮豬肝來作為供品。首先,主祭人誠心恭請海神接受供品,並庇佑噶瑪蘭人來年討海生活豐收、人人平安;祈福之後,將漁網與生豬肝放置於竹筏上順著潮水推送而出,恭請海神接受噶瑪蘭人的誠心誠意。
三、超渡祭PatuRungan
PatuRungan通常是為剛去世不久的族人所舉行,其目的主要是迎領亡靈回到喪家享用食物,並接受在場親友的最後祭拜後回到祖靈之地,於儀式完成後與亡靈結束人間的關係並劃分界線的象徵儀式。噶瑪蘭人相信死後必須要透過Patohokan才能成為善靈,善死者的patohokan於客廳舉行,若於儀式前出現雷電或地震,則被視為不詳徵兆,必須先於室外招魂,直至看到祖靈回來後,再移至室內繼續招魂、祭魂、送魂及淨身等儀式。過去噶瑪蘭人會在往生者出殯入土的第二天就做Patohokan,後因受天主教、基督教的影響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迷信行為而不做,或是拖到半年、一年後因為心理不安才補做。
四、治病儀式Kisaiyiz/Pakulabi與Pakulabi都是治病儀式,但前者最多每年舉行一次,屬女性巫師的入巫儀式;後者則較經常舉辦,儀式前metiyu同樣要齋戒,直到下次新月出現才停止齋戒,另kisayiz與Pakulabi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第一天要上屋頂做儀式。在噶瑪蘭人傳統的治療儀禮只限於女性患者為對象,男人即使生病也不舉行這類儀式,而且病人需要仰仗擁有占卜能力的女巫所診斷的結果,所以男性生病會被帶到溪邊,取水從頭頂澆下直澆到渾身冒出熱氣才停止,病就會痊癒。如果女性生病則找女巫來治病,稱為Kisaizu。時間通常選擇沒有月亮的晚上,所有女巫到病人家中歌舞至清晨,然後爬上屋頂,向北呼叫神明下來治病,儀式舉行一個星期,病人痊癒後,從此便可成為女巫的一員。若是女巫生病,則是以Pakalavi的治療儀式,儀式則以選在秋天農曆初一的晚上舉行,病人躺在家中大廳地上,全體女巫首先做儀式,迎接神明和祖靈,接著分成兩列,在原地慢跑,越跑越快,最後呈上麻薯、酒類供奉神明,並唱歌召喚神明治病
噶瑪蘭人在族人去世時,不用棺殮以掘坑下葬。結束葬禮,埋葬死者的隔天,喪家會請二位女巫前來家裡,在家舉行Patolokan,召回死者及祖靈,由親人輪流供飯後,才將靈魂送回另一世界;儀式完成後,將所有祭品全扔到河裡。舉行Patolokan是從早開始,中間不計午餐休息時間一直持續到傍晚,整個喪葬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迎靈:女巫門召回死者靈魂;舉行儀式地點是在房間中央擺著盛水的盆子,女巫坐在水盆後,面向門口,用蘆葦稈敲打地面,表現追趕靈魂的樣子。發現死者的靈魂以加入祖靈的行列,則停止敲打動作而開始哭泣,以眼淚迎接靈魂請亡靈及祖靈回來吃飯,是謂迎靈。
2.餵靈:遺族向死者和祖先靈魂供奉食物;以糯米飯、二種酒、甘蔗(意指雞肉)、芋頭(意指豬肉)、檳榔、香菸等,分成小塊或少量放入水盆中,先由女巫餵祖靈,再由家屬餵亡靈。
3.送靈:女巫們再送死者靈魂返回另一個世界;女巫會以手上的蘆葦稈指著盆中的蘆葦枝觀看,若發現上有發光即亡靈回來附於其上的象徵,於是和開始一樣,以棒子敲打床鋪為祖靈送行。
而屍體埋葬的處理方法,在80年前是用竹子或茅草製成簡單的棺材,把屍體放置裡面,此種棺叫做tugawan,再把棺材的一端用繩索綁緊後懸吊在樹枝上;然而80年前到40年前之間,是把它埋在住屋附近的竹叢間;自從20年前以後,就把祖先的墳墓集中在固定的地方。(李英茂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