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織(tminun)
編織的主要材料是取自山林中的竹、藤為主。太魯閣族的編織在十二族群中﹐最具代表性而且甚為聞名。藤器或竹器都取自藤皮或竹的外層﹐因藤皮或竹的外層堅韌可取﹐並且適用螺旋編織法(tminun)。藤器或竹器是用穿卷的方法以一編條作螺旋狀來卷繞﹐ 以另一編條將卷繞成螺旋狀來縫繞在一起(田哲益2001年4月p.245)。太魯閣族的編織藤竹編器有:背簍(brunguy)、穀簍或籃(rawa)、圓箕笊(giya)、藤小飯盒(gupuq)、簸箕(bluhing)、酒篘(sisi)、 頭帶(wahug)。編紋以人眼形(dowriq)為主。
2、其他:(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大正六年三月P.62-65)
(1)竹製品:
有弓(bhniq)、箭(buji)、酒杯(pratu mahan)、煙斗(puqan)、梭子(gikus)、口簧琴(lubug)笛(pgagu)、負薪架(paga)、衣櫃(plian)、烘乾架(gigan)、箱(bahu)等。
(2)木製品:
有 臼(duhung)、杵(sru)、蒸桶(kululuan)、木缽(kayu)、木匙(wihi)、飯瓢(taku)木琴(tatuk)、稀飯攪和器(Isux)、織布機的工具(qaya cinun)。
(3)苧麻製品:負網袋(towkan)。
(4)武器:
有 弓(bhniq)、箭(buji)、竹槍(將竹製尖形當槍putus)、蕃刀(pucing)、矛(smbrangan)、有倒勾槍(qitu)、槍(puniq)。綜觀,太魯閣族的編織﹐是指傳承祖先留下來之無師自通的高超技藝﹐及引以為傲的優秀傳統文化。
(5)樂器:
(A)口簧琴製作(圖1)係以桂竹片切割時﹐中間留置細長竹片﹐且削薄成片或中間切成空﹐將銅片用女人的細長髮綁起來固定好。〔族人女耆老陸枝梅(76歲)及張銀花(75歲)說:這樣聲音好聽又輕脆〕。桂竹片兩端繫著細繩後,【口簧琴】就製作完成。
◎彈奏法:
a、把【口簧琴】置於嘴唇,以口腔內部為音箱,及口腔內部大小轉換來區分音階。並用左手指,纏住左端細繩固定。右手指拉動,右端細繩,使其發出震動發出美妙的聲音。
b、以耆老的口述說當時的年輕男女之情歌在彈奏口簧琴時,是在傳達愛意的語言,及感情的連絡或呼喚部落人來供享獵物之歌。
(B)木琴(族語叫Tatuk)(圖2)
(1)木琴製作
a.材料是用油桐樹或波瑟拉樹製成
b.製法:樹木砍伐後﹐不能立刻製成木琴﹐要先將剛砍的樹木﹐存放在陰涼處﹐風乾約三個月至六個月。待樹木變得很乾燥後﹐才可削樹皮。依照所需四個音Le、Me、So、La。製作成長短粗細﹐聲音傾脆響亮又好聽的木琴。男女皆可敲奏。
(圖1):太魯閣族口簧琴
(圖2):太魯閣族木琴
(一)傳統主食:masu(小米)(圖3)、sqmu(玉蜀黍)(圖4)、 pgu(藜)(圖5)、 sari(芋頭)、bunga(地瓜)、lhngay(鳩麥)、brisan(高粱)(圖6)、小黍(basaw)、payay rbagan(旱稻)。
(二)飲料:nbaqu(釀酒用小米,不能吃的)(圖7)
(圖3):masu 小米
(圖4):sqmu 玉蜀黍
(圖5):pag 藜
(圖6):brisan 高粱
(圖7):nbaqu 小米的一種,專釀酒用
(三)蔬菜 (副食1)(Quri damat):
以野菜為主有:
sangas(食茱叟)、 rmala(過溝菜蕨)、ngiraw(香菇)、pajiq utux(昭和草)、sungut(樹豆)、qihung(可食之菌類如懸鉤子)、sruhing(山蘇)、tarux sari(芋頭莖)、beyluh(豆)、sama(山萵苣)、pajiq qowlung(龍葵)、lxi djima(桂竹筍) lxi skuy(箭筍)、powri qwarux(藤心)、 piyung、quwaq(以部落不同稱呼: 梨瓜)、 mqrig(山胡椒)、 layan(綠豆)、 qlung(木耳)、layan embanah(紅豆)、gisang(萊豆)等等。
(四)、肉類(副食2)(Quri hiyi uqun):
以野肉為主有:
山豬(bowyak)、山羊(mirit)、山羌(pada)、飛鼠(rapit)、鹿(rqnux)、熊(kumay)、猴(rungay)、雞(rudux)、松鼠(brihut)、果子貍(rqbux)、老鼠(qowlit)、兔(sbirat)、飛禽類(qqbhni)等等。
因太魯閣族是以山田農耕的族群﹐是自給自足的部落結構﹐飲食的烹飪以烤燻乾(muduh ni ngigan)、煮(mhapuy)、蒸(psbabaw)等三種方法。而三餐以小米(masu )、地瓜(bunga)、玉米(sqmu)、竽頭(sari)、小黍(basaw)、藜(pgu)為主。小米粥加龍葵(idaw masu gmaxan pajiq qowlung)或地瓜飯(idaw gmaxan bunga)為日常食物。湯類則是以野菜加野味及山胡椒(mqrig)﹐並竹勺(tutu)、木勺(wihi)取飲。(圖8)
(圖8):太魯閣族小米粥
(五)、慶典時用的傳統美食(Quri suyang uqun Truku):
1、香蕉糕(hlama blbul)(圖9)
2、竹筒飯(tutu hlama)(圖10)
3、豬肉:
太魯閣族有分豬肉的習俗﹐族人婚宴上圍坐一圈﹐主人用「拋」的方式﹐分配豬肉﹐每人都須分到﹐否則就失禮﹐沒有被分到的,嚴重時會使原本朋友關係而破裂、斷絕往來的後果。
(圖9):只在慶典時吃得到的香蕉糕
(圖10):只在慶典時吃得到的竹筒飯
(一)織布(Mseusa)
太魯閣族的男人﹐以剽悍驍勇善戰著稱﹐女人則善於織布﹐且手藝非常精巧美觀又精緻﹐苧麻織衣是太魯閣族歷史文明與物質文明發展的最佳證明及重要的原始藝術之一。 祖先生活環境裡﹐種植苧麻是每一個家庭所必須的﹐因為它是太魯閣族人織成各種服裝、服飾及被子的主要原料﹐太魯閣族喜歡將它種植在住家四周﹐及石牆邊﹐方便將家裡的灰燼及家裡的垃圾加以施肥﹐使其長得長、粗及纖維多。
在古時的太魯閣族以自己栽種的苧麻(krig)(圖11)為織布原料。由於太魯閣族的祖先長期的生活經驗﹐瞭解苧麻的纖維﹐具有十分優秀的紡織性能﹐纖維細長、堅韌、織成布質、經且散熱、是織作布料十分理想材料。祖先以自然知識、技術、取纖製線來世代傳承的方式﹐教給下一代。 種植苧麻大都由婦女來工作﹐嚴禁男人參與種植﹐原因在狩獵時發生危險﹐及妨礙苧麻的生長 。太魯閣族的祖先用分株法或種子培植法兩種﹐但大都用分株(取其麻根)繁殖較快﹐而種子培植較慢。一年可收成三次﹐ 開春以後的麻柄易折﹐纖維長﹐且強韌﹐纖維收取量也多。 而冬季第三期的麻纖維則短且易脆。
(圖11):太魯閣族的織布原料
(二)織布工具:(Qngqaya Cinun)
太魯閣族的織布空間,是將一張草蓆鋪在地上的一個角落,將織布機放在草蓆上﹐這樣就可以開始織布了。太魯閣族的織布機稱為腰式水平織布機﹐是指一個長方形的木箱(族語稱之為ubung機胴或有稱經軸)﹐為一種有背帶置於織布者腰部以拉直經線的移動式水平織布機。也就是說﹐織布者坐在地上夾布軸(kikut)兩端掛於織布婦女的腰際﹐經線之尾端繞結經線筒上﹐雙腳頂住木箱﹐麻線在竹片上穿梭。
★ 傳統織布機(圖12)的分件工具如下:
ubung 經軸(織布箱)
qataq 綜光kusut 線綜棒
sntruma 挑花棒
bgiya 打緯板
kikut 布軸
gikus 梭
wahug 腰帶
jisayan 經理架
cyadan 捲線器
surul 牛骼骨或石頭磨製成圓形紡輪
bluhing 篩子(線容器)
gluq walu 蜂蠟
dowsan 紡錘
(圖12):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
(三)麻線處理過程
1﹑割麻(Smqit Krig)
2、剝麻(Mhug Krig):割下麻莖﹐去葉之後﹐就可剝麻﹐在底端約距離割麻莖處一掌左右折到不會完全斷裂的地方取皮﹐而取纖維則要用剮麻的工具。
3、剮麻(Smkrig)
4、剮麻器(Gsak):是選好約三~四年生的竹子﹐取中段節長者截下一隻手臂及人身的長度即可。以一隻手掌,可以握緊為最理想的粗度﹐去節(pungu)以中剮至第一個節或上些﹐半圓削去兩邊成V形﹐開口以上剮半的部份﹐才是取纖維的主要部份﹐則必須把兩邊削出一片有弧度﹐且十分密合的鋒面﹐利用兩片鋒利的牙(竹面)﹐剮除麻纖維上雜質。剮取麻纖維時席地而坐﹐必須用手握緊固定剮麻器(gsak)﹐再將纖維握在手中牙口利用鋒利的邊剮去表皮纖維之外的部份﹐反覆兩、三次就算完成。剮麻纖維以四株為一單位﹐積二單位為一結(族語pungu)﹐十結(10 pungu)為一束(kingal hkus)﹐四束(4 hkus)為 一綑(1 knsdan)。
5、脫膠去雜質(Rmbug Qsiya Sminaw)
將一束束的麻纖維帶到清澈的小溪流搓洗浸泡﹐去除黏附在纖維上的雜質,之後曬乾。經過脫膠去雜質後的麻纖﹐要再擰乾﹐打鬆﹐暴曬﹐待乾了之後﹐就可以開始製線了。
6、捻紗(Qmnuqih)(圖13)
太魯閣族祖先捻紗有二:一種為一端用門牙咬住、另一種是在脖子上繞著細麻繩將一結生麻纖維繫上﹐視個人所需要的粗細用大拇指或食指作析麻的動作﹐繞在手掌上﹐繞滿手掌之後取下紗團中間綁住﹐族人稱之為Bkuwir。捻紗的目的是將較短的麻纖維積在一起﹐便於紡線的準備。
(圖13):捻紗
7、捲線(Tmgiya)(圖14)
捲紗的工具是由帶鉤的竹桿(cyadan)和堅硬的牛骼骨磨成之紡輪(surul)所組成的。捲紗時﹐將帶鉤的竹桿插入紡輪的中央使其固定紡墬﹐稱為捲線桿。捲紗是利用紡輪重量﹐用手搓竹桿﹐使其連續旋轉而達到捲紗的作用。因此在捲紗時將捻線團(bkuwir)﹐緒端纏繞在竹桿上以為固定﹐然後﹐再用雙手搓動捲線桿﹐一手拉高並循序釋放手中的麻線繩﹐在紡輪的轉動﹐由下而上的旋轉﹐加捲至頂端遇鉤就停﹐重覆這些紡輪的轉轉停停﹐而麻線上上下下的過程中﹐依著同一方向麻纖在捲線桿纏成肥滿的梭子﹐小心翼翼地過一下小火之後﹐放在籃裡。這樣的動作目的是使麻線加於捲成堅韌又光滑的麻線。
(圖14):捲線
8、紡紗(Dmaus)(圖15)
紡紗的工具是木質製成扁形﹐長度比一隻手臂長些﹐稱之為紡錐(dowsan)。在紡紗時﹐使用者的手臂﹐能自由上下左右轉動﹐且不會打到身體。紡錐上下鑿孔插入手肘長的竹竿﹐木與竹竿的地方是要平均且牢固。紡錐中央有可以手握的孔洞﹐一手握住紡錐﹐一手輸送捲線桿上的線﹐紡錐上的手是準備過孔做活結的。因此將線有秩序的上下爬昇滿紡錐﹐線在紡錐上數日﹐使其定型﹐再取下做煮線的準備。
(圖15):紡紗
9、煮線(Mhapuy Waray)
煮線(Mhapuy Waray)工具是鍋、水、火灰及火。煮線是將麻線放進盛水及火灰的鍋內,煮約一天的時間﹐目的是要去除麻線上的污垢、雜質、色素﹐使其潔白。如果要染色﹐可加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材料﹐加火即可染成有顏色。如九弓樹葉染成黑色﹐薯瑯汁染成茶褐色等等。煮線到了時間﹐從鍋內撈起﹐用清水沖洗之後﹐用竹製成ㄇ型或ㄚ型的曬麻架放上﹐日曬二十天左右﹐晚上的露水更可加快了分解的速度﹐可沖洗線上的或分解雜質﹐色素﹐使纖維更加潔白。太魯閣族布料顏色是素白為主(bhgay)、褐色(saas)、淡紅色(mqmagas)及黑色(mqalux)。
10、捲線球(Musut Waray)或盤線(hmghug)
這時曬線架上的麻線已日曬二十天左右﹐纖維更加潔白。婦女將其取下放掛在另一竹架上一手續線作捲線的工作﹐做成捲線球(musut waray)。有的婦女準備一個小篩子(giya小簸箕)﹐一手續線作盤線的工作(hmghug)﹐也就是說﹐將線井然有序地盤線在小篩子小簸箕)內。
11、理經(Dmgsay)
捲線球(musut waray)或盤線(hmghug)的工作完之後﹐開始理經的工作。理經架jisayan是用一根粗約十公分直徑及長約六尺木頭﹐在其左中右上面各挖空三個洞﹐最左邊插上一根削成粗約二公分長約二尺半的直木頭(pnteetu)﹐中間及最右邊插上一根削成粗約二公分長約二尺半帶有枝架木頭(qataq)。 這理經的工具稱為理經架(jisayan)。理經架上方豎立有三個支架排列成行的﹐置於地上故理經者須低座而坐(坐在小板凳上)。
◎理經的過程:
將捲線球或盤線放在理經架旁﹐理經者面對理經架﹐低座而坐(坐在小板凳上)﹐依一定的順序來回穿梭﹐一層層順著支架纏上去﹐纏滿了支架將其抽離理經架移至織布機上。
12、織布(Tminun)
織布之前是要在梭子(gikus)上做繞緯線的工作﹐稱為纏梭。
◎織布的過程:經線放在織布機上之後﹐將連色線的纏梭﹐在經線之間橫向不停地來回穿梭﹐每來回一次﹐雙手將打緯線(bgiya)拉向織者的胸前﹐使纏梭帶進經線的線能緊密靠緊。這樣反復不斷的動作就是織布(tminun)。
13、花紋(Miri):
(1)太魯閣族的織布均以夾織法織成的條紋菱形斜十字形的花紋。
(2)布紋以看似眼睛橢圓形或菱形
(3)布色以白底﹐看似眼睛褐色﹐或黑色橢圓形或菱形的布紋。
(四)男女服飾
1、男服飾:(Lukus Snaw)(圖16)
無袖長上衣(sla),蕃布(pala)自左肩上打結遮私處的布(habuk)。男性的衣著簡單﹐除了簡單的上衣外﹐並沒有所謂的褲子﹐只用一條二尺長一尺寬的布摺成對摺﹐於前面遮其私處﹐族人稱之為habuk。
(圖16):太魯閣族男服飾
(1)肚兜或稱胸衣(towrah):
領袖或領導者(bukung)、英雄(kbuhug)、男子漢(balay bi snaw)才有資格穿紅胸衣。
(2)頭帶(trak):
領袖或領導者(bukung)、英雄(kbuhug)、男子漢(balay bi snaw)才有資格在頭上帶紅帶﹐在頭上的紅帶有貝殼製成的圓形物(marung)﹐一個代表拿過一個人頭﹐二個代表拿過二個人頭﹐以此類推。
(3)項鍊(snirug):
纏繞著獵物牙齒牙齒戴的越大就表示這個人真正的男人﹐抓過無數的獵物。 白色貝(gsuwit)﹐(giji)。草本類的果子製成的(axa)。
(4)蕃刀永不離身(smppucing)。
2、女服飾:(Lukus Kuyuh)(圖17)
衣裙(sla)
袖筒(usux)
腳絆(pdagit)
帶 (habuk)
項鍊(snirug)
白色貝(gsuwit)或稱(giji)﹐草本類的果子製成的(axa)。
腕飾(susu)獵物牙齒製
指飾(pqsul)貝或角製
耳飾(brikug)貝或角製﹐(batul)細竹管製
(圖17):太魯閣族女性服飾裝扮
建築類型:
太魯閣族每家戶擁有家屋及附屬建築,附屬建築則有倉庫(穀倉)、工寮、豬舍、雞舍、曬架、瞭望台等。
一、主屋樣式及變遷
傳統的太魯閣族部落大都建立在山腹的平台上,家屋樣式最大的特徵為豎穴居的型態及積木式牆面構造。所謂豎穴居型態,意指往地下挖約60~100公分深度的坑穴做為室內空間,積木式牆面則是用木頭堆積成牆,此兩種做法皆為防禦性考量。建材上,通常使用筆筒樹、木頭等作為柱材,竹子、木頭是牆面材,屋頂則有檜木皮、竹材、石板等。依家屋所處之環境資源不同,就地取採,所以建材樣式會有些差距,但室內格局基本上是不變的。
但日治時期,日人為強制管理族人,降低其防禦性,所以豎穴居的建築樣式改為平地式。再者,多次的遷移政策,家族一再打散、遷移、混居的過程,家屋規模變小了,也全面使用竹材,以便利興建(圖18)(圖19)。
(圖18):太魯閣族傳統家屋示意圖
(圖19):太魯閣傳統家屋
二、附屬設施
在主屋的週遭附近還蓋有倉庫、穀倉(rpun)、雞寮(biyi Rudux)、豬寮(biyi babuy)等空間。如果田地離住家遠些就會在田裡蓋小農舍(biyi qmpahan),因獵區很遠就會蓋狩獵小屋(biyi saan tmsamat)。
(一) 穀倉(圖20)(圖21)
為儲藏穀物的空間,高床式建築,四根支柱(erut)與地板之間設有防鼠帽(rukug)。以活動式階梯(hakaw)進入穀倉的門(rhngun)。牆面及屋頂的材料是檜木皮或是竹子。
(圖20):太魯閣穀倉示意圖
(圖21):太魯閣穀倉
(三)曬架(paga)(圖22)(圖23)
曬架是置於屋外,曬玉米類穀物用。支柱為木頭,離地約100公分高左右,架子(kraga)部份以竹或木頭作為格子狀。
(圖22):太魯閣曬架示意圖
(圖23):太魯閣曬架
空間佈局:
住屋的結構簡單,設有一扇門和窗戶,進門的右側有一大床(dngiyah),這個床是專供年輕人玩耍或晚上睡覺時,可相互揉抱但嚴禁偷吃禁果的地方,否則家人或親戚會遇危險,甚至會發生不幸。門是向左開的,進門時,即刻看到爸爸的床在前方左側,目的是萬一有不速之客(敵人)進門,爸爸就可即刻射殺來保護一家人。門的後面是媽媽的床,設在這個位置是為了保護之意。父床與母床之間的中央空地,豎立三個石頭為爐灶(rqda),爐灶上方有吊架或棚架(gigan或稱paga),用來烘乾肉類。爐灶設在父床與母床之間的另一目的,是因爐灶的火是常年不熄滅的,故可在晚間睡覺時,有保暖的功能,當然也是用來煮東西用的。還有,父床與母床之間的最尾端靠牆壁,放有活動的木板床(kneiyax)是給年紀小的孩子玩耍或睡覺用。進門前方的空地是用來作家務事(pmkayan)、吃飯(uqan nhapuy)、織布(tunan)等進門前方的牆壁上有放置廚具或其他的放置架(sduman)。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有室內葬的習俗,家人過逝時﹐遺體埋葬在床下,表示永遠同在及保護家人。(圖24)(圖25)(圖26)
(圖24):太魯閣族傳統家屋生活空間格局
(圖25):太魯閣族傳統家屋內部
(圖26):太魯閣族建築空間佈局圖
建築過程: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施作程序:
(一)整地
傳統的太魯閣族家屋興建前,必須先「擇地」,也就是選擇適合的建屋基地,為了防禦性優勢,一般會選擇在陵線山腰的台地上兼具安全性、食物水源來源取得無慮的地方。「擇地」後,接著是「占夢」,在這建屋的基地上蓋個小屋,住上兩晚,如果夢到好夢則可興建家屋,反之則必須放棄,另擇新建地了。
(二)放樣、挖地基(圖27)
(圖27):放樣、挖地基
●施作程序為:
1、欲開挖之家屋基地坑及柱坑位置先行放樣。
2、挖家屋基地坑洞及柱洞。
3、埋柱位置放樣,以家屋坑洞水平為基準,測量拉線,作為埋柱深度及位置的標誌。
(三)立柱子(筆筒樹) (圖28)
1、立主屋結構柱,共12支,材料為筆筒樹。埋入地面深約50~60公分。
2、柱子頂端,未來與脊梁、桁樑搭接處,做L型切口處理。
3、以竹材做水平、斜撐等暫時支撐來補助柱子的固定強度。
(圖28):立柱子
(四)山牆面的人字樑搭建(圖29)
●山牆面的人字樑搭建施做說明:
1、人字樑的材料採用杉木。
2、人字樑交接處的構材,先做切口處理,以利構材間的搭接組合固定。
3、人字樑交接處的固定方式,以往傳統做法是以籐繫綁固定。
(圖29):搭建山牆
(五)積木式牆面施作(圖30)
●施作程序:
1、 砌內外屋腳基石,成一矮石台度,做為穩固地基及防禦性功能。
2、 立外牆柱及水平支撐,外牆柱為杉木材,水平固定支撐壓條則採桂竹。結點處則使用藤皮繫結固定之。
3、 立門框、窗框。
4、 立內牆柱,傳統建材有圓木、板柱、竹材,此次家屋使用竹柱。
5、 堆放杉木積木,並同時用藤條繫綁內外牆柱固定之。
(圖30):積木式牆面
(六)屋頂骨架(圖31)
1、 組合脊梁構材--由於脊梁長度很長,現有構材必須做搭接組合。
2、 上脊樑
3、 確認位置及水平,構材中間銜接部位先以臨時支撐輔助固定岔揖顝T定之。
4、施作家屋上方中間位置的人字樑,以支撐脊梁構材銜接處。
5、施作人字樑之垂直補強、斜撐等項目。
6、立前簷的支柱(材料為筆筒樹),支柱上方先做L型切口,預留與桁樑搭接的施作位置。
7、 上桁樑並固定之。
(圖31):剖竹備材
(七)屋頂舖設
1、剖竹備材(圖32)
屋頂採用的材料是桂竹,傳統施作方式是將竹剖半再合抱編排。
因此必須先進行剖竹的工作,剖竹後接著是去內竹節,內竹節去除才能合抱組合,同時也利雨水的排除。
2、竹屋頂施作(圖33)
●施作程序:
(1)剖半竹片間穿孔洞,作為合抱組合時,藤皮可穿過相互固定。
(2)第一層編排施作,並以壓條逐段固定之。
(3)第二層施作。
(4)屋脊接縫處做防雨水、防漏處理。
(5)上壓條以固定屋頂面。
(八)室內陳設施作(圖34)
(圖33):竹屋頂施作
(圖34):室內陳設施作
●項目:
1、 父母親、幼兒、青少年床鋪,以竹壓扁成蓆狀舖排,並以藤皮繫結。
2、 竹造烘乾架。
3、 竹造置物架。
4、 三塊石爐灶。
5、門、窗製作
(九)立斜撐:家屋外牆週遭以杉木斜撐補強其結構性。
(十)家屋完成。
紋面是太魯閣族特別的文化,依據本族耆老的說法,紋面有以下的原始意義「Balay bi seejiq Truku(真正的人)」、「balay bi seejiq(真正的人)」、「Balay bi snaw(真正的男人)」、「balay bi kuyuh(真正的女人)」、「snaw kana snaw(男人中的男人)」、「kuyuh kana kuyuh(女人中的女人)」、「Seejiq bi(真正的漂亮、很美麗)」,另外與其他族群的區別,就是族群識別。
男人和女人一樣有額紋,同是寬5分長2寸﹐不同的是男人有下顎文寬5、6分長3、4分,而婦女頰紋即左右兩頰寬2寸,由耳側繞過顴骨下端至嘴唇所形成U形,角度最大約135度。 紋面功能,有學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族群與系統識別、成年的標誌、驗證女子的貞操、避邪繁生、美觀、表彰個人的英勇與能力、通往靈界的祖靈識別等七項。森丑之助在其《台灣蕃族志》一書中提到紋面是成年的標志、容貌美麗標準。但男子要紋面的要件是要馘首才有資格被紋面,而女子要額紋則無條件,但頰紋則須會織布。一般紋面的年齡男子十六至二十歲,婦女頰紋則在十五、六歲或十七、八歲。另外森丑之助提到太魯閣族,為了要讓小男孩要紋額及頤紋,就帶他去出草,回部落途中,讓其背負馘首到部落,就這樣讓其有資格紋額及頤紋。本族耆老對紋面的定義是族群識別,對婦女而言不只是族群識別,也是對婦女美麗的定義。因此太魯閣族的男人找對象結婚,必定會找有紋面的少女。而少女們要嫁人,也必定會找有出草馘首級經驗的男人。
紋面的器具:(Qaya Djiyun Matas)木製直形小槌(長約四五寸的棒狀)、刺針(有學者稱刺刷)(長柄、在有刺針的部分其形略橫刷的齒楊枝(沒有金屬以前,用植物刺或竹針)、煤煙(煙末)、瓢或竹筒裝煤煙的容器、竹篦(擦拭血用)、羽毛(紋面完後浸竹筒內的水拿來輕輕刺紋的傷口上來保護皮膚冷卻不致於腐爛)。 松木(harung越油越好)、煤煙(煙末)(Rkruk)的製作原料和方法:松木(harung越油越好)把黃銅鍋放在正著燒的松木放上,使煤煙黏在鍋底,等冷卻後刮下放進容器內備用。紋面的季節(Jiyax Ptasan):以氣候寒冷,晚秋或冬季為最宜。地點(Pptasan):室內床上或倉庫邊舖蓆仰臥躺下,頭部墊付藤製背負籠(rawa)。紋面(Ptasan Dqras)少年紋面,有媽媽或姊姊在旁用手壓著頭,紋面師左手持刺針放在要紋的臉上,右手持木製小槌輕輕的打,使刺針刺臉並用竹篦擦拭血跡,然後用手指頭沾上煤煙塗抹在刺紋傷口上幾次,這樣紋面工作初步完成。接下來的就是作保護的工作,紋面一日完成,三日至五日被紋面處最痛苦,而且臉上局部會腫脹。前兩三日只能吃薄粥,一周後局部的腫脹退了就可恢復普通食物。但要在家內靜養數月,等到完好了才可外出。額紋(Ptasan Pnglux)額紋都是有框式或無框的單一直紋,德克達雅(Tkdaya)的最複雜,有三五七條不同形,德烏達(Teuda)除單一直紋外,還有十字形。而頰紋是半弧式單十字交叉花紋形及半弧式單十字交叉花紋形,其弧形約135度。頤紋(Ptasan Bkluy)僅成年男子且有馘首經驗者,才有資格刺頤紋。頰紋(Qaya Djiyun Ptasan Dqras)太魯閣族頰紋的網狀紋最密,形式最為統一。刺針的柄是以乾而輕輕的桐木,長短不一,成棒狀。扁平的木柄上植齒楊枝,(沒有金屬以前,用植物刺或竹針)有金屬後植銅針二、三列,刺針有八枚(最少有四針)排成一排。刺針有二種,刺額紋及頤紋的較小,共有六針。刺頰紋的較大,共有射針。為使在扁平木棒的能固定故再用膠狀體物質,將針粘黏住。另外,紋面師是很備受尊敬的人。
紋面的時間選擇在秋冬之際,地點則在家裡或在倉庫下。紋面材料則是: (1)﹑以松樹當薪柴燒﹐然後把黃銅鍋放在火堆上燒﹐燒到鍋底有黑灰,再取灰放進竹筒內。(2)﹑用竹篦擦血。(3)﹑用木頭當鎚子。(4)﹑木製紋面用的工具上﹐釘上7-10根併排的金屬針。(5)﹑地上鋪茅草蓆﹐用藤編的籠子當抬子﹐紋面時一人得扶被紋面者的頭。
紋面者,部落內專門負責的人才、有權威的人、家家代代相傳者﹐才有資格替人紋面。若有人沒有經過允許﹐隨便替人紋面﹐就得賠償專門負責的人幾倍。紋面者大都是婦女。痊癒時間:約四個月才消腫﹐初期的十天﹐要不斷的用羽毛沾清水擦臉﹐是為了不使被紋面的部位發炎及萎縮。被紋面者的周圍都要放嫩葉。
◎ 紋面的工資:
1、男子準備:
兩把小米、一件麻線製的衣服、手鐲﹐讓紋面者任選一種。
2、女子準備:
兩件頭目穿的衣服、黃銅鍋一個、小豬一隻、50毛或5-6塊錢﹐
讓紋面者任選一種。
台灣各地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多有原住民歌舞表演的項目,刻板化了其它族群對原住民的印象。花蓮地區的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觀光園區,多半以阿美族為代表,少見凸顯太魯閣族的存在,亦少太魯閣族人的參與(謝世忠 1994:15)。
稍晚,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官方力量推動觀光,開始內延請太魯閣族人在園區內表演織布,展出傳統生活器具等。意圖在展現原住民文化的同時,結合傳統生態智慧,培訓原住民解說員,朝生態觀光方向發展。但事實上是,國家公園內所展示的多為「泰雅」文化。「泰雅族傳統紡織技藝演示」延請數位太魯閣族老婦,著傳統服飾現場表演傳統紡織技藝。邀請太魯閣族婦女前往表演「泰雅族」的歌舞(鄭賢女 1996:31)。花蓮各地的原住民文化觀光園區打「阿美族牌」,太魯閣國家公園則打「泰雅族牌」,太魯閣族人以往在該∕會如何「被觀光」或「參與觀光產業」一事上顯得極其尷尬與不滿。
事實上,太魯閣人不見得都以「展演族群文化」的方式涉入觀光場域,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成立,周邊地區因應而生的相關產業出現,提供太魯閣族人直接與觀光產業結合。如在公路兩邊百攤販賣小吃的攤位、色情卡拉OK店、酒家,以及著阿美服飾供遊客拍照的太魯閣少女與紋面老婦。太魯閣文化對於國家公園而言,只是觀光賣點,在太魯閣人眼中不僅是不具真實性的,且因禁止太魯閣人從事傳統文化中的各項生計活動,而嚴重壓迫侵害傳統文化的延續。另一方面,觀光事業的發展,帶給當地原住民的經濟後果方面,除了無法從事國家公園所禁止的傳統生計活動而減少其日常收入外,也產生低收入的旅遊服務工作,以及對於市場經濟、現金形成更大之依賴二大後果(鄭賢女 1996:39、59、65)。
所幸,近年來太魯閣國家公園逐漸注重到太魯閣族人的主體性,在作法上開始有所變動。如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步道,改以族人傳統名稱,如神秘谷步道改為砂卡礑步道;讓族人實際參與部分園區活動的規劃,如舉辦「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讓族人來教育國家公園的相關主管、工作人員認識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參宋秉明、王敏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