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阿美族男子服飾(第一位穿短裙,第二位穿半片長褲)
(圖2):台東都蘭阿美族男子亮麗的配件
(圖3):阿美族美食
阿美語中沒有「藝術」這個語詞,現在的阿美語有直接以「isu」來指涉藝術,但是阿美語中有一字詞,語阿美族人的審美觀有極大的關聯,亦即「makaphay」(有漂亮的、美麗的、亮麗的語意),makapahay的字根為kapah(也就是青年人之意),因此阿美族文化中的美麗事物通常充滿了年輕人活力與亮麗的特質。因此,阿美族的「傳統」藝術中多呈現了「力量」與「亮麗」這樣的特質。
日本人佐藤文一(1988[1942])在《臺灣原住種族?原始藝術研究》一書中,曾經針對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表現與以分類成「身體裝飾」、「器具裝飾」、「描寫藝術」、「舞蹈」、「音樂」、「歌謠」、「傳說」等七大類型。而阿美族特別在身體裝飾、器具裝飾、舞蹈、歌謠中都有相當特殊的展現,也大抵展現了makapahay的原則。例如以屬於身體裝飾的服裝來說,阿美人的傳統服裝,各地的樣式不太一致,在顏色方面花蓮地區偏愛紅色系為主﹔而台東地區則偏愛黑色與藍色系為主、男子服飾方面,花蓮地區阿美族男子穿著半片長褲﹔而台東地區男子則穿著短裙等等差異性,此外在頭飾、披肩、檳榔袋等等服飾皆有形式上的差異。不過相同的原則都是服裝配件複雜且配色與花色通常相當亮麗。除了在服飾上的亮麗展現外,服飾也成為當代阿美人的認同標記之一,並且有上異下己的現象,也顯現阿美族在身體裝飾上的原則。(圖1)(圖2)
而阿美族傳統住屋的木柱與橫樑上常可以發現許多簡單的紋飾,木雕不僅被阿美人用來記載英勇事績,甚至是男女表達情愛的一種方法。而這種木雕的傳統,到了現代,阿美族也相繼出現許多年輕的木雕或裝置藝術創作者,這些創作者大量地利用東部相當多的漂流木作為創作的素材,憑藉著力量與亮麗的傳統藝術特質,這些當代的阿美族藝術家已經逐漸在臺灣的東部創造出一種漂流木藝術的文化地景。
至於阿美族的歌舞,相當大的一部份更展現了充滿活力的美學觀,豐富又有極具變化。阿美族的歌謠中旋律的變化和音樂形式的多樣性都反映了阿美族熱情開朗的性格。阿美族歌謠的唱法相當多樣,包括領唱與答唱、吟誦、複音對位唱法等等(圖3),配合阿美族獨特的歌謠旋律,阿美族也會製作竹木器的打擊樂器(圖4)(圖5)(圖6)。與歌謠的搭配,舞蹈是阿美族人不可或缺的藝術表現,且恐怕是臺灣原住民各族間最會跳舞也最愛跳舞的族群,說阿美族是一個不分男女老少都愛跳舞的民族,一點也不為過。
從以上具代表性的阿美族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來看,除了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外,也顯現阿美族人在歷史與生活中的智慧,藝術與生活合而為一。
(圖1):阿美族石頭鍋
(圖2):阿美族美食
阿美族主要的飲食來源為打獵、捕魚、畜養豬、雞、種植稻米、小米等,並習慣食用鹽醃製的食物、煙燻的肉或魚及吃檳榔等。
族人也會在家屋附近的菜園裡及田中種植一些可食的蔬菜。不過阿美族人還是偏愛野菜,認為野菜比較美味。由於他們還是愛喝湯的民族,所以認為野菜才能煮湯,其餘的蔬菜只能用炒、炸、煎等方式來烹調。(圖1) (圖2)(圖3)
阿美族所處環境造就了阿美族人相當獨特的飲食文化。阿美族人的飲食文化中的特色有三大點︰海鮮水產食物的喜好、擁有豐富的野菜文化、以及風味特殊的醃生肉(silao)。這三種飲食的特色,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當代的阿美族人。
靠海的阿美族人,傳統上就有捕魚的習慣,到了日治時期,又大量地引進了相關的捕魚工具與技巧,例如八卦網(tafokol)、魚槍(pacing)等等,因此沿岸的漁撈活動漸增。當今許多出外打拼工作的阿美族人,仍然喜歡選擇在都會區的海邊居住或工作,或是在假日時呼朋引伴地前往海邊,搭個遮陰的帳棚,便可以在海邊待上一整天,所有的食物也都可以在海邊取得。這種沒有聞到海的味道會活不下去的生活,正是海洋之子,阿美族人的生活寫照。
海所提供的養分滋養了身材相對高大的阿美族人,阿美族的男人幾乎都是潛水高手,也大多是海洋獵人;而女性也不惶多讓,大多可以輕易地辨識藏匿在潮間帶礁岩中的各式各樣海貝與海草。這些各種不同種類的魚、海貝、海螺、到各式各樣的海草,都是阿美族人獵取的食物來源。海洋之子憑藉著與海的親密關係,利用最自然的方式,親自進入海洋之中,取得生命的養分。這種使用潛水的自然天賦方式,並不使用機器大量捕撈的方式,僅僅取得所需要的部分。這樣一來,一方面並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阿美族人保持著與海的親密感。海洋不僅僅是屬於漁民的權力,也是屬於每一個阿美族人的天地,這是阿美族屬於海洋的智慧。
阿美族對於野生可食動植物的知識相當豐富,光是可以辨認出來的可食野菜植物種類就超過200種以上。
阿美族人常戲稱自己是「吃草的民族」,相當貼切地反映了阿美族人的飲食習慣。在各式各樣的野菜中,「十心菜」是最大的特色,也就是有十種吃食植物嫩心的菜色,例如黃藤心、林頭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台灣海棗心…等等。此外,經常食用的野菜包含山萵苣(sama)、昭和草(飛機菜,hekoki)、龍葵(tatokeng)、麵包果(faciru’)、鳥巢蕨嫩葉(lokot)、過溝菜蕨嫩葉(pakoh)…等等。除了野菜之外,其他如醃生肉(西勞,silao)也是相當大的特色。「西勞」可以分為獸肉與魚肉醃製兩種,是配飯的最佳聖品。此外,蝸牛、螃蟹、青蛙與溪蝦也都是阿美族人愛吃的食物,尤其是蝸牛與青蛙,更被認為有醫療上的效果。鹽巴是阿美族人烹調食物時最重要的調味料,任何食物只要有鹽巴就夠了,愛用鹽巴也是阿美族人飲食生活的特徵。
阿美族人在喝水方面,相當喜愛喝湯以及冰(冷)水。不論是野菜、魚類、或貝類,通常都會被拿來煮湯食用,而非像漢人以煎、炒、炸為主。在喝水方面,與漢人喜愛溫水或熱茶不同,阿美族人一般喜歡喝冰的白開水,並無如同漢人認為喝冰水易使身體不適的概念。至於飲酒方面,阿美語「酒」的古名詞為”linkalawan”,是「淨水」或「仙水」之意,為昔日阿美族人舉行各種祭祀時使用的法寶之一,後來因為製酒技術越來越發達,才改稱為「阿霸(‘epah)」。酒在家裡的存在,象徵祖靈與家人共處一室,顯見酒在阿美族社會中的神聖地位。阿美族人喝酒時有個特色,聚會時,大部分不自己倒酒給自己喝,而是使用一個杯子,由年紀較輕的人負責輪流倒酒給年紀大的人喝,並且在敬酒時,敬酒者需要右腳頓地,酒杯由下往上遞給被敬酒者。從這樣的飲酒模式中便可以見到「阿美族以年齡與世代的階序原則」,也顯現出酒的神聖性。除了酒作為阿美族文化中神聖的象徵物之外,檳榔在阿美族社會中也佔有重要的祭祀與生命象徵意義,例如婚禮或其他祭儀都常使用檳榔作為象徵物。婚禮中的檳榔一定要用一叢未分割的檳榔作為婚禮的禮物,象徵家族的開枝散葉與人口的興旺。檳榔除了在祭儀尚有其象徵意義外,也是阿美族人的生活嗜好品,而檳榔樹本身更提供許多生活上的功能需求,舉凡蓋屋與製作食物容器等等。
以上的食物來源,一般可以區分為自己生產,和非自己生產的。自己生產的包含耕作、飼養等;非自己生產的則包括採集、漁獵、交易、和餽贈。早期阿美族人的主食以小米為主,到了後期由於水稻的大量耕種,而主食轉為白米(細節請看下一節﹕生產模式)。到了當代,實際上遇有婚喪喜慶宴會或祭儀活動時,則多以糯米飯為主食。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在當代趨向以健康為消費導向的社會中,變成許多追求健康自然飲食的食客所追逐的飲食文化。例如原本在只有在花蓮台東一帶才能在市場買到的鳥巢蕨嫩葉(lokot)、過溝菜蕨(pakoh),目前在西部的許多餐廳中變成相當昂貴的一道菜,又例如龍葵,被認為是退火的好食材,現在也是許多餐聽必備的菜色。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反而進入健康消費時代下的寵兒,而阿美族人吃的文化也跟著阿美族人的移民,而來到都市。目前在各地的都會中,都有許多以阿美族飲食文化為號召的原住民主題餐廳,將傳統阿美族飲食的文化傳遞開來。
阿美族的服飾早期是以樹皮製成帽子、頭巾、丁字帶、裙子等,樹皮布的材料多以楮樹為主。(圖1)(圖2)後來因紡織技術進步,麻布則取代容易破損腐壞的樹皮,成為主要的衣服材料。而此民族與漢族接觸的早,故以容易取得及便宜、美麗的棉布來裁剪衣服,致使傳統的紡織工藝消失的早 。
在色彩方面則是以紅色及黑色為主。主要分為一般服飾及祭儀時所穿的衣飾。阿美族男子的服裝及頭飾之穿戴形式與年齡階級有關,依不同的年齡組織穿戴,至成年期時即可著全套的成年服裝,從頭至腳皆有穿戴帽子、衣服及飾品等,較其他人正式與豐富,故含有其階級及位序觀念之意涵。
男子的服裝包括包括帽子、頭巾、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對襟無領無袖長上衣(背心)、對襟圓領無袖短上衣、胸布、套袖(有工作與祭儀舞蹈時穿著)、前遮片、短裙(又分單裙、後裙、流蘇圍裙) 、腰帶、束腹帶、後敞褲、披肩、鞋子(鹿皮製)等。女子服飾則包括頭巾、胸布、對襟半圓領長袖、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兩片長裙、腰帶、及護腳布一對。(圖3)
(圖1):阿美族樹皮衣
(圖2):阿美族男性穿樹皮衣
(圖3):阿美族各部落的衣飾
阿美人的傳統服裝,各地的樣式不太一致,在顏色方面花蓮地區偏愛紅色系為主﹔而台東地區則偏愛黑色與藍色系為主、男子服飾方面,花蓮地區阿美族男子穿著半片長褲﹔而台東地區男子則穿著短裙等等差異性,此外在頭飾、披肩、檳榔袋等等服飾皆有形式上的差異。不過相同的原則都是服裝配件複雜且配色與花色通常相當亮麗。除了在服飾上的亮麗展現外,服飾也成為當代阿美人的認同標記之一,並且有上異下己的現象,也顯現阿美族在身體裝飾上的原則。
阿美族的建築類型,主要分為主屋及附屬建築兩類。主屋為一家族居住的主要實體,建築蓋房子的人稱「chitowaoroma」,而「roma」譯為房子或家,「Raroma」屋內是指以牆之內部稱之,主要為生活起居的空間,包含睡、吃、休憩、烹煮、祭儀..等等。在傳統住屋部份,所用的建材相當豐富,包括了木、竹、藤及茅草,再將不同的材質運用於不同的構造,如結構骨架、牆壁、傢俱及屋頂等。傳統住屋除了本屋外還有其他的附屬設施如廚房、工作房、穀倉、畜養家畜的畜舍、祖祠、頭骨棚、會所及附屬建築墓地、田中小舍、喪廬、磨穀房、水車椿米房等。
壹、主屋
北阿美群的南勢阿美是從正面入口進入家屋,屋內為整面連床;秀姑巒阿美也是從正面入口進入家屋,屋內有整面連床與部分連床;南部阿美的卑南阿美則與南勢阿美的建築形態不同,以側面的山牆面作為正面入口;海岸阿美的建築形態則為北阿美群及南阿美群的混和,它擁有一般的正面入口與山牆面為正面入口的兩種形態,屋內有整面連床或ㄇ字形的架高藤床,並留有土間的空間。(圖1)(圖2)(圖3)(圖4)
(圖1):家屋類型所屬區域圖
(圖2):北阿美群的正門型傳統家屋(千千岩助太郎,1960、黃宣衛,1989:58)
(圖3):南阿美群的複室側門型傳統家屋(千千岩助太郎,1960、黃宣衛,1989:58)
(圖4):中阿美群的混合型傳統家屋(佐山融吉,1912、千千岩助太郎,1912)
(圖5):穀倉圖
(圖6):雞舍(雞棚)
貳、主屋附屬空間與附屬建築
一、主屋附屬空間
(一) 工作間
分為兩種,一種是與主屋相連為主屋的一個「附屬空間」,另一是另建於主屋附近的附屬建築。主要為工作、或作為磨榖房、作物處理場、儲藏室及儲放工具、農具、牛車的空間。
(二) 廚房(炊事場)
「廚房」為烹煮東西的地方,為後來的稱法。從前無特別分出此空間,通常用灶來烹煮食物。有些社的炊事場獨立或增建於屋子的兩邊,但將煮食用的灶與睡眠的空間區隔開來,地板不舖設藤床,而是泥土夯實的,日人稱為土間。太巴塱社的大家族皆有廚房設備,有的會另建於家屋的附近,並與本屋分開。在奇密社則為四面用茅草圍起的小屋,內部有灶和廚房用具,有時設有寢室。
(三) 穀倉
穀倉稱為「alili」一般家屋的附屬建築皆有穀倉的設置,存放稻米或小米的儲藏空間。穀倉只能由女子去開門,男子不能碰。日本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先生調查的穀倉是唯一案例中有詳細標明尺寸與照片(圖5),長為5.7尺,寬2.8尺,高約為2.92尺,底下另設有防鼠石將穀倉墊高2.5尺,兩邊有木頭斜撐,放入穀物的出入口有門來防禦老鼠,四周牆壁是將竹子打扁,用黃藤綁起來所構成的。屋頂早期是由茅草舖蓋,後來日據時期有木板出現,穀倉作法以石頭架高作為防鼠石,兩旁並多了木頭斜撐,增加其結構的穩定性。太巴塱社穀倉構造與南勢阿美相同,一般要進入了本社才能看的到穀倉,內部設有用竹編改造的床台,上面可堆放一束束的小米穗,屋頂僅吊有小米二支,這一點與奇密社歷史口傳記述相同,奇密社在粟割收祭舉行之後,夜晚在頭目家舉行儀式,並赴火田地割取粟穗5支回頭目家吃,另留1-2支在粟收割完畢後要收藏穀倉時,將檳榔子結上,吊在穀倉當做除鼠之護符,同時也會唸一些咒語來祈求豐收及除去鼠害。粟收進穀倉時要舉行「mimaan」稻收之祭。另有米倉、粟倉皆與穀倉構造一樣 (後來日據時有用木板建造的)。比較富有的會建立許多穀倉來象徵自己家的富有,所以會將稻米、粟、小米分在不同的穀倉存放。
(四) 豬舍
在阿美族的觀念裡,一個家園的領域範圍包含了其生產的功能,所以一個家要能自給自足,畜養、耕種等行為相繼發生。豬舍通常無牆,只用幾根木頭圍籬起來,上面覆蓋茅草,防下雨,通常會將豬舍設在離主屋較遠處,以防異味。奇密社是用雜木所架設的小屋,設有籬牆與日本的豬舍差不多,有時他們會將此小屋的牆上架設木板,當做廁所來使用。根據黃貴潮先生說阿美族家有養豬的習慣,一般都養一隻或二隻,豬肉是用來供應祭祀與宴會需要。在舉行一些祭祀儀式時,會依年齡大小來分配肉食,祭祀團則是以年資長短來分肉食,而不依年齡大小來分。
(五) 雞舍(雞棚)
太巴塱社與奇密社不同,而與南勢阿美、馬蘭社相同。奇密社是將雞棚設在數尺高的柱子上面,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狐狸侵犯。現今,則有用檳榔樹幹當屋架,竹片做牆,加上現代材料浪板當屋頂所搭成的雞棚,內部有架高的木板,無門。雞棚的周圍種植檳榔樹與果樹,旁邊另搭一個簡單有屋頂的空間,來放置農具及用具,雞棚位置則在家屋的側邊。(圖6)
(六) 牛舍
阿美族人一般都養水牛,每家平均養水牛二至三隻,有些大家庭會養十幾隻以上,一般會用水牛來耕田,日後如有需要時會宰殺來吃,所以擁有牛隻數量的多寡,也是代表了這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大部分牛舍無圍籬,僅將牛綁於牛舍的柱子旁,有的並無特定設置此建築,直接綁於大樹幹,通常設置位置也不會離主屋太近。
(七) 菜園
阿美族人會在家屋的附近的菜園裡及田裡會種植一些可食的蔬菜,但偏愛野菜,認為野菜比較美味,並認為野菜才能煮湯,其餘的蔬菜只能用炒、炸、煎等方式來烹調。
(八) 廁所
以前無此一建築,大地、田園、海邊皆為上廁所的地方。日本學者岡田謙調查的案例中有標示此空間,日本人稱為便所,這應該是後來受日本人影響而增建的。傳統阿美族人上廁所是直接找戶外隱密的地方解決。
(九) 頭骨架
在從前部落裡有獵人頭的活動,通常會將頭骨架放置老頭目的家屋前面,獵人頭前後都有一些儀式會在此舉行。日本學者佐山融吉先生(1912)曾記載太巴塱社在老頭目家屋前會有放置頭骨架的小屋,高約四尺,寬約六尺,深三尺,稱做「tatabadan」,頭骨從上吊下,下面設置棚架,頭骨架是用籐竹(koachin)製成,建竣後會舉行首祭、酒宴、舞蹈,放在頭目家的頭骨架「tatabadan」是長期放置首級的地方,在這小屋的前面有一直徑一尺多,在祭祀時用來殺豬的石頭。奇密社的描述中馘(ㄍㄨㄛˊ)首是先將首級暫時放置祭殿(palugulugan)供族人祭祀後,再放在馘首人之家,並將首級放在庭院中供物行祭,壯丁及婦女環繞周圍行祭5日,第六日後再去頭目(kakitan)家將首級安置於頭骨架上,並由世襲的「kakitan」剝落頭骨之肉。通常在祭祀完後,會從事家屋修繕。此社的馘首祭與太巴塱同。
(十) 獸骨棚
打獵後放置獸骨的地方。這個部分並無照片或資料詳述,獸骨棚也是放在頭目家的外庭祭祀的。
二、其它附屬建築
其他附屬建築,是指建築在家屋之家園領域之外。
(一) 臨時小屋
出外打獵時,因為離家太遠,一去就是數天,通常會搭起臨時的小屋,用來遮風避雨,晚上也可夜宿於此。
(二) 田中小屋
阿美族人通常會在田裡蓋一個簡單的小屋子,放置農具,中午或晚上也可在此休息睡覺。
太巴塱社的族人為了方便工作、避免來回奔波的煩勞,會在火田地建造小屋居住,在得到父母親允許後移居火田地,有時也會因此而開始分家。水漣社會主要用木材建小屋。
(三) 墓穴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裡,一般都會將屍體埋於家屋的後院,直至日本人來台後,才有公墓的出現,屍體才開始移往公墓埋葬,一般在喪葬時會另舉行一些特定儀式。
(四) 喪廬
有此一建築,但並無詳細資料可佐證
阿美語中沒有「藝術」這個語詞,現在的阿美語有直接以「isu」來指涉藝術,但是阿美語中有一字詞,語阿美族人的審美觀有極大的關聯,亦即「makaphay」(有漂亮的、美麗的、亮麗的語意),makapahay的字根為kapah(也就是青年人之意),因此阿美族文化中的美麗事物通常充滿了年輕人活力與亮麗的特質。因此,阿美族的「傳統」藝術中多呈現了「力量」與「亮麗」這樣的特質。
日本人佐藤文一(1988[1942])在《臺灣原住種族?原始藝術研究》一書中,曾經針對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表現與以分類成「身體裝飾」、「器具裝飾」、「描寫藝術」、「舞蹈」、「音樂」、「歌謠」、「傳說」等七大類型。而阿美族特別在身體裝飾、器具裝飾、舞蹈、歌謠中都有相當特殊的展現,也大抵展現了makapahay的原則。例如以屬於身體裝飾的服裝來說,阿美人的傳統服裝,各地的樣式不太一致,在顏色方面花蓮地區偏愛紅色系為主﹔而台東地區則偏愛黑色與藍色系為主、男子服飾方面,花蓮地區阿美族男子穿著半片長褲﹔而台東地區男子則穿著短裙等等差異性,此外在頭飾、披肩、檳榔袋等等服飾皆有形式上的差異。不過相同的原則都是服裝配件複雜且配色與花色通常相當亮麗。除了在服飾上的亮麗展現外,服飾也成為當代阿美人的認同標記之一,並且有上異下己的現象,也顯現阿美族在身體裝飾上的原則。(圖1)(圖2)
(圖1):阿美族男子服飾(第一位穿短裙,第二位穿半片長褲)
(圖2):台東都蘭阿美族男子亮麗的配件
而阿美族傳統住屋的木柱與橫樑上常可以發現許多簡單的紋飾,木雕不僅被阿美人用來記載英勇事績,甚至是男女表達情愛的一種方法。而這種木雕的傳統,到了現代,阿美族也相繼出現許多年輕的木雕或裝置藝術創作者,這些創作者大量地利用東部相當多的漂流木作為創作的素材,憑藉著力量與亮麗的傳統藝術特質,這些當代的阿美族藝術家已經逐漸在臺灣的東部創造出一種漂流木藝術的文化地景。
至於阿美族的歌舞,相當大的一部份更展現了充滿活力的美學觀,豐富又有極具變化。阿美族的歌謠中旋律的變化和音樂形式的多樣性都反映了阿美族熱情開朗的性格。阿美族歌謠的唱法相當多樣,包括領唱與答唱、吟誦、複音對位唱法等等(圖3),配合阿美族獨特的歌謠旋律,阿美族也會製作竹木器的打擊樂器(圖4)(圖5)(圖6)。與歌謠的搭配,舞蹈是阿美族人不可或缺的藝術表現,且恐怕是臺灣原住民各族間最會跳舞也最愛跳舞的族群,說阿美族是一個不分男女老少都愛跳舞的民族,一點也不為過。
(圖3):阿美族吟唱隊
(圖4):阿美族竹製樂器-竹鐘
(圖5):阿美竹製樂器-口琴
從以上具代表性的阿美族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來看,除了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外,也顯現阿美族人在歷史與生活中的智慧,藝術與生活合而為一。
隨著進入現代生活的脈絡,阿美族的歌舞憑藉著驚人的創造力,創造出多樣化的歌舞形式,也使得阿美族的歌舞也儼然變成台灣原住民歌舞的代名詞,也成為許多以台灣原住民為觀光主題的景點 ,紛紛展演阿美族的歌舞。最早已觀光形式展現阿美族舞蹈的應該是1962年成立,位於花蓮吉安的阿美文化村。阿美文化村中所展現的歌舞形式,則有許多採用台東一帶例如盧靜子等所創作的阿美族現代歌曲,搭配融合花蓮地區阿美族女性舞蹈動作,創造出一種「阿美文化村」式的舞蹈,而這種歌舞形式也廣佈到各個阿美族的部落以及都會之中,也被後來許多以原住民為特色的觀光場域,應用為代表阿美族歌舞文化的代表。而花蓮一帶阿美族女性所穿著的改編型的紅色系列服裝,也隨著阿美文化村式的舞蹈散佈流傳,成為大部份地區阿美族女性服裝的主要色系,也建構了外族對於阿美族的想像。
當代阿美族的生活空間幾乎包含在國家所設立的風景特定區內(包含設在成功鎮都歷的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特地區管理處、設在花蓮瑞穗鄉的花東縱谷風景管理處)。而當代的阿美族除了阿美文化村式的定點觀光活動外,也發展出企圖呈現阿美族文化特色的的觀光行為,尤其以每年7、8月間各部落的豐年祭更是政府極力推動觀光的重點之一。此外,結合花東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觀光資源,例如秀姑巒溪泛舟、東部的旗魚、都蘭糖廠等都使諸如大港口、石梯坪、奇美、成功、都蘭等地逐漸發展成為阿美族文化觀光的重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