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
-
回顧歷史/歷史年表
太魯閣族
- 清代康熙年間,漢譯為「倒咯嘓」(楢崎冬花 1914:sec.2 ,p3)。
- …………………………………………………………………………………………………………
- 明治33年(1900):日人伊能嘉矩及粟野傳之丞之著作《台灣蕃人事情》中,初次對台灣原住民進行的分類中,將台灣北部的原住民皆歸於泰雅之下,其後,歷經不同 時期不同學者,貫穿整個日治時期,Ataiyal∕Taiyal∕Atayal等稱名,將泰雅、賽德克(含東、西部)皆包含在內,甚至,1930年以前,賽夏族亦屬泰雅的範疇之下(許木柱等1995:2-7;陳俊男 2002:19-21;馬騰嶽 2003:62-65)。
- …………………………………………………………………………………………………………
- 1910年代中:日人基於殖民統治的考量,於起大規模強制移住深山地區太魯閣族的各個部落,打散了原有部落,將不同部落融合成一個部落
- …………………………………………………………………………………………………………
- 1924年時便出現第一位信徒Ciwang- Iwal(芝苑、姬望)(江天順 1965:373-378;邱韻芳 2004:99)。
- …………………………………………………………………………………………………………
- 日治中期:西方基督宗教傳入太魯閣地區,花蓮太魯閣一帶是台灣「山地」部落中最早受到基督長老教會影響的地區
- …………………………………………………………………………………………………………
- 1988年:還我土地運動
- …………………………………………………………………………………………………………
- 1990年:和平反亞泥運動、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正式展開,由不同組織分別推動族群正名運動。
- …………………………………………………………………………………………………………
- 1994年:抗議太魯閣國家公園事件
- …………………………………………………………………………………………………………
- 1996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魯閣中會及花蓮縣太魯閣建設協會分別舉辦了正名的相關研討會,且各自主張不同族名。教會系統主張以太魯閣族為名,建設協會乃主張包括西部族人的賽德克族為名,彼此意見不一。
- …………………………………………………………………………………………………………
- 1999年:由花蓮縣太魯閣建設協會及可樂文化傳承協進會共同運作,分別在花蓮縣萬榮鄉及秀林鄉富世村舉辦的祖靈祭
- …………………………………………………………………………………………………………
- 2000年:秀林鄉公所舉辦的祖靈祭(旮日羿‧吉宏 2002:6-9;邱韻芳 2002)。
- …………………………………………………………………………………………………………
- 2001年3月:一群在北部求學的Truku學生成立了「台灣原住民德魯固族學生青年會」(後更名為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致力推動族群文化及族群正名相關活動
- …………………………………………………………………………………………………………
- 2002年九月: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再次舉辦正名研討會,並將之落實成立「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此後,開始建構以「太魯閣族」為族名的正名行動(李季順 2003:60-61)。另一方面,對於同為東部族人的teuda、tkdaya、truku三群對使用「太魯閣族」一稱彼此有不同意見,但在推動正名運動中,支持「太魯閣族」的族人立場,主要乃依據truku指的是發源地,而非人群名稱這層意義上,希望藉此含括三群人在同一族名之下(希雅格‧烏洛2004:76)。
- …………………………………………………………………………………………………………
- 2004年1月14日:「太魯閣族」經行政院通過認定為台灣的第十二個原住民族(推動正名運動過程可參李季順 2003:47-78;希雅格‧烏洛 2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