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面是「泰雅族」傳統獨有的習俗,於1913年被日人所廢除。「泰雅族」的文面具有固定的型式,即男性刺於前額的額文與刺於下巴的?文,女性刺於額頭的額文與刺於雙頰的頰文。文面習俗普遍施行於所有的「泰雅族」部落,面部刺文所造成的強烈視覺,與「凡『泰雅族』人必文面」的絕對性,讓文面成為他者與「泰雅族」互動過程中,辨識「泰雅族」人的重要象徵。而如此的印象,又反過來造成他者「凡文面者必為『泰雅族』人」的認知。
在日人「理藩」事業政策下,展開種種對於原住民族的征討討壓迫。「理蕃」事業在1914年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劃」─在佐久間總督以軍事力量討平泰雅族太魯閣群,並收繳各原住民族所擁有槍枝,解除其武裝後宣告初步成功。
1930年10月27日,霧社地區泰雅族德奇塔雅群人(Tgidaya)在領袖莫那魯道的領導下,發動了「霧社事件」。霧社事件是日本據台後,繼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後最大規模的台灣原住民抗日事件。由於在該事件中,起事的德奇塔雅群人一日間誅殺日人132人,死傷慘重,引來日人2個多月的武力掃盪。造成霧社起事德奇塔雅群人六個部落當中,參與作戰的壯丁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的慘烈戰役,日本總督石塚英藏為此下台。
太魯閣族與泰雅族有某種程度的關連和相似性,使得當今的太魯閣族通常被賦予「亞族」及「群」的層級,以「泰雅族賽德克亞族東賽德克群」置於泰雅族的範疇之下。但以太魯閣語為母語的人群,總人口數約有一萬多人;在2004年「太魯閣族」在官方的承認下成立,為我國第12個原住民族,有兩千多人選擇登記以太魯閣為族籍。
2000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紀念日當,台灣原住民第一個民族議會「泰雅爾族民族議會」正式成立。「泰雅爾族民族議會」是一個以「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為創設主體的民間組織,主要成立的目的是在民族自治區成立之前,持續推動泰雅族民族自治法制化的工作,並培養族人對於民族自治意識與認知。
一九九八年,保育團體發起了「搶救棲蘭檜木」運動,經過三年的努力,成功的抵擋退輔會第三期的枯立倒木整理作業。為了讓棲蘭山檜木林永遠免於整理砍伐 的命運,保育人士成立了催生馬告國家公園聯盟,希望透過國家公園的機制,確保這片原始檜木林的永續,也期望透過馬告國家公園的成立,連結原本的雪霸國家公 園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形成中央山脈的保育走廊。由於,涉及周遭泰雅族傳統領域,再加上未與泰雅族有充分溝通,導致,在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的領導下發起一連串「反馬告國家公園設立」的抗爭。
賽德克族正名運動最早要追溯至1992年9月23日,於埔里成立「南投縣仁愛鄉Sediq Truku、Sediq Tkdaya、Sediq Toda族名正名促進會」,正式啟動民族正名運動。行政院原民會基於尊重民族意願及民族生存綿延永續發展,參酌以往處理新民族認定程序,分別於原民會第92次委員會議及劉政務委員玉山主持之民族認定審議會議審查討論,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召開的行政院會核定賽德克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之1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