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島上的原住民是達悟族人(或稱雅美族人)。「雅美族」這一名稱,係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日人鳥居龍藏第一次赴本島調查後在報告中稱島民為「雅美族(YAMI)」。自此以後,「雅美族」這個名稱便成為該島原住民之族名,在官方文書、學術刊物中廣被使用。然而,島上的原住民自稱為Tao(達悟人)、Tao no pongso(蘭嶼),意即「人」、「島上的人」之自我認同的名稱。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於西元一八九五年正式設定蘭嶼為研究區,保持當地居民傳統生活狀態,禁止外人移殖或開發,經五十年殖民統制仍保存達悟文化獨特風貌。
據研究達悟族是約四百年以前由菲律賓巴丹島回流的南島語族,這個理論已經由許多學者研究證實,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更透過蘭嶼達悟族人實地訪問巴丹島,在面對面的交流而獲得進一步的證實。
「蘭嶼」這個名稱是民國三十六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鑑於「紅頭」的名稱極易引人聯想到紅蟲毒害的恐懼,再加上該島盛產五葉蝴蝶蘭的特有種,所以才將「紅頭嶼」改稱為「蘭嶼」(洪敏麟1978:1)。民國1946年11月24日,省政府以該嶼盛產蝴蝶蘭,始改名為「蘭嶼」。
1945年後國民政府對於蘭嶼的政策改弦更張,不同於日治僅以警察統攝地方政治,將蘭嶼類比於台灣的山地鄉,建立鄉、村、鄰行政體制,及實行選舉制度,選舉鄉長、村長、鄉代表、縣議員及縣長。國民政府於1953年成立「物資供銷會」。1967年是蘭嶼達悟社會正式受外力介入的開始,也就是這一年國民政府宣告蘭嶼正式對外開放,外資才正式進入蘭嶼。1968年開設「開元港」。1970年台灣來的商人成立「蘭嶼觀光育樂公司」,並設立蘭嶼第一家觀光旅館「蘭嶼別館」。1971年國民政府開放蘭嶼為觀光區,解除山地管制限制。1972年時輪船與飛機已開始有固定的班次往返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