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akanavu的族群起源傳說可大致分成兩大類:
「東來說」,有關此說的傳說主要為Kanakanavu與Hla?alua的祖先昔日同住在Nacunga,後來遭遇了大洪水侵襲,前者逃往Tanungintsu,後者逃往Nausulana(籐包山,在今那瑪夏區東南方)。待洪水退後,Kanakanavu再下山至Natanasa 。
「西來說」:一說Kanakanavu的祖先原本住在嘉南平原。後來因平原上的野獸被獵得越來越少,為了追捕野獸之故,就漸漸地往山區遷移,最後來到楠梓仙溪上游一帶建立聚落。在遷移的路途上,大約走到台南市楠西區一帶時,有一群人與Kanakanavu的祖先分手而往旗山的方向走去,這群人就是今日的Hla?alua的祖先。另一說是Kanakanavu的祖先原本住在台南附近,與同住平原的其它族群和諧相處,後來受荷蘭人逼迫才遷往山區。
此外,其領域範圍南端曾至高雄甲仙,向西至嘉義大埔鄉及曾文水庫一帶,因此留有許多傳說。
卡那卡那富主要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上游。
出現在歷史記載約於17世紀中葉,荷蘭文獻上提到與「Cannacannavo」長老之間的互動;清代稱為「干仔霧」,被分到阿里山八社底下, 1915年日本政府將之編為Rangcurunga、Tanu’ucu兩部落,再強制遷徙成為Tankanua、Nangisaru、Kumangacu三個聚落。1930至1950年代布農族往那瑪夏遷徙,與卡那卡那富族人混居吞婚,成為當地主要族群,加上民國之後,各族群因拓墾與安置等因素遷入。目前,卡那卡那富族人集中在達卡努瓦與瑪雅兩個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