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遷動部分,賽夏族與外族有極頻繁的婚姻嫁娶關係。許多文獻紀錄經常提到賽夏族和鄰近的客家人或是泰雅族人,都保持相當密切和友好的關係。即使在賽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南庄鄉東河與蓬萊等地,賽夏人口的比例也僅超過50%而已(胡家瑜與林欣宜 2003 )。賽夏族可能依照地域群的不同,傾向於與不同族群的血源流動。賽夏族可依照居住區域分為南北兩群,北群與泰雅族混居,周圍族群以客家人為主;因此在過去與族外血源流動的歷史,可能就有北群跟泰雅族、南群跟客家人的差異。在日據時代戶籍登記上,同樣是賽夏族卻有生、熟兩種不同的註記,北群註記為生,南群註記為熟,可能也反應其與不同族外血源交流的結果。而賽夏族遷移路徑是錯綜複雜的網絡,很難整合出一致的路線,反而呈現以姓氏為單位的遷移路線。不過儘管遷移的路線錯綜,但是從起源地及遷移方向,仍可歸納出幾種類型-
(一)起源地
1. 大霸尖山:豆姓、風姓、章姓。
2. 五峰大隘:朱姓、潘姓。
3. 大湖、獅潭:高姓、根姓。
4. 桃園大溪:夏姓。
(二)遷移方向
1. 活動於苗栗的山上(約海拔846m-3492m):風(大霸尖山、加里山、向天湖)、高(鹿場、石壁、大東河、紅毛館、比來)。
2. 活動於新竹淺山地區(約海拔335m-696m):豆(上坪、二重埔、十八兒、比來)。
3. 活動於新竹、苗栗的淺山地區(約海拔296-763):朱(大隘、獅頭驛、加里山、咸菜埔)、潘(大隘、大東河)、日(沙坪、獅里興)。
4. 由獅潭到南庄:高、根。
5. 由大溪而來:夏。
6. 由後龍而來:蓬萊楓家、朱家、獅潭豆家、獅潭潘家、大屋坑楓家。
賽夏族主要居住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位於新竹與苗栗交界的海拔五百公尺到一千三百公尺的淺山地帶,呈一東南走向的狹長形狀,分佈範圍極東也是極北的是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東經121度9分,北緯24度39分;其極西也是極南的苗栗縣獅潭鄉紙湖,東經120度6分,北緯24度35分,東西長度約23公里,南北寬度約10公里。
賽夏族大致可以鵝公髻山(hororok)與橫屏背山(amish)兩山山脊為界,劃分為南北兩群。北群(sai-kirapa)主要分佈於頭前溪上游的上坪溪流域,有兩個流域同盟:一是Sai- yaghoru。Sai指「場所、地方」,yaghoru是指「下面的人」,包括了Rakus及Ruha(大隘)兩社(古野清人2000:269),即是現在的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另一是Sai- kilapa。Sai- kilapa是「桐山人」之意,包括Sipazil(十八兒社)、Pilai(比來社)、Shiikao(茅圃社),即現在的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茅圃、花園村。由於五峰鄉的居民以泰雅族占多數,賽夏族與之長期接觸,目前已相當程度的呈現泰雅化的現象,尤其在語言上,逐漸為泰雅語所取代(朱鳳生1995:16)。
南群(sai-maghahyobun)則分佈於苗栗縣境內,流域同盟則分為Sai-waro、 Sai-rayen和Sai- sawe。Sai-waro以獅頭山、鵝公髻山、加里山和新竹縣五峰鄉為界,有東河流貫,包含了Waro(東河社)、Garawan(獅頭驛社)、Amish社(橫屏背社) 。關於「Waro」的地名由來,古野清人(2000:269)說是因為當地長滿了一種名叫Kakai-waro的蔓草,以此命名,還有一種說法是「waro」是糖,也有甜的意思。據傳說是因為在當地發現蜜蜂,開始飼養,後因敵人企圖搶奪而發生戰鬥,以該地命名(洪敏麟1983:333)。此地對應於今日的行政區為東河、大竹圍、鵝公髻、向天湖、加拉灣、中加拉灣、三角湖、大窩山,居住於此區的賽夏族人有163戶,以風姓、朱姓、高姓族人居多,周圍族群以泰雅族為主。
至於Sai-rayen(依客語發音漢譯為「獅里興」)則以神桌山、崩山、仙山和苗栗縣獅潭鄉為界,南河流貫其間,有Parngasan社、Ririiyan社、Pakwari社(八卦力社) 。此外,原本屬於Sai-waro地區的Amish社(橫屏背社),在昭和四年(1929年)時由原居地橫屏背山麓遷至蓬萊村的大坪、二坪,但保留原社名;而原住此地者則隸屬於Parngasan社,後與Ririiyan社依南北之分,各稱為南獅里興社與北獅里興社。北獅里興社於1920年因土地名稱變更的關係,合併至南獅里興社。對應於今日行政區則為紅毛館、大坪、二坪、八卦力、大南、大屋坑、小東河,居住於此區的賽夏族人以潘姓、章姓、根姓、高姓、風姓為主,約有138戶,周圍族群則以客家人居多。
Sai-sawe位於後龍溪上游獅潭川,又稱紙湖溪一帶,以神桌山、崩山、仙山和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為界,有Invayus(馬陵社)、Invawan(圳頭社)、Karehayobun(崩山下社)。Sawe是撕裂之意,據說是以前社人聚集開酒宴時,曾經發生吵架而互相撕裂對方的衣服,而此意指發生爭端的那一刻(古野清人2000:269),對應於今日的行政區則為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永興村,居住於此區的賽夏族人馬陵社以豆姓、圳頭社以潘姓為主,約22戶,周圍族群也以客家人居多。
依據馬淵東一的調查研究,賽夏族原住地可能南達大安溪,北鄰大嵙崁溪,東及大?尖山,佔有廣大的地區。由於泰雅族與漢族的移入,以及與周遭道卡斯族的互動,活動區域縮小到新竹縣五峰鄉西南隅,苗栗縣南庄鄉的大部及獅潭鄉的百壽村。日據時代以及光復後賽夏族原住地並無變動(馬淵東一 1935)。
(圖1):賽夏族分佈圖
(圖2):賽夏族分佈圖
根據范方志(2004)所做2004年9月30日人口統計資料,賽夏族總人口5,458人,其中留在原居地南庄鄉、獅潭鄉、五峰鄉的人口約有七成,遷往縣內都會區者,在新竹縣佔43.34%,最多的是竹東鎮,佔400/1403;在苗栗縣遷往縣內都會區者佔21.14%,最多的是頭份鎮,佔328/2327,其他遷居地還有竹南及苗栗市,總計台灣地區賽夏族在都會區佔有49.17%。
此外,移居外縣市的人口比例,新竹市約有157人,占3.4%;桃園縣有391人,占8.5%;台北縣有450人,占9.7%,台中縣有127人,占2.7%;高雄縣有 94人,約佔2%,呈現越往北人數越多的現象(林修澈2000),
都會區賽夏族之年齡結構與傳統聚落之年齡結構出現明顯差異,都會區出現高扶養比(以幼年人口依賴為主)、壯年比例低、低老化(率)、女多於男等特徵,傳統原住民鄉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