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泰雅族的人口遷動,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是泰雅族的發源傳說,它與方言群的的分佈密切相關。其次由於直至日治時期,泰雅族人口的流動都仍在發生,因此有非常完整的田野學術調查記錄。
從語言學上來看,泰雅族分為兩大亞族,又可以分為三大語群系統,別是泰雅亞族下的賽考列克群、澤敖列群與賽德克亞族。這三個語群的人群,不僅在語言上存在差異,同時也存在著發源地傳說上的差距,而他們居住的區域,又與發源傳說地存在著密切的地緣關係。其中賽考列克群的發源傳說是今仁愛鄉發祥村的Pinspukan,澤敖列族群的發源地是大霸尖山,賽德克族群的發源地是白石山牡丹岩。
無論是從發源神話或是近代的文獻資料來看,分布在台灣各地的泰雅族人,與他們的傳說發源地,都存在一個相對應的遷徙過程。例如賽德克語系的發源傳說是南投的白石山,廖守臣先生便在所著的〈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移與分布〉(1977, 1978)一文中,詳細陳述了東部太魯閣人從西部仁愛鄉越過中央山脈向東發展的過程,以及部落的設立與分佈。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發源傳說是以神話傳說的形態傳留,但是它確實與泰雅族三個語群最初的擴散地域是相關的。
關於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泰雅族分佈最北的大豹社(群)人所說的Ngsal Yaya,意思是「母親的家」,指昔日居於今台北縣土城市成福的漢族婦女所設貨品交換站,也是日本領台前泰雅族勢力範圍最北之處。而隔今南投縣濁水溪,與布農族卓社、卡社群對峙的泰雅族萬大社,則是往昔泰雅族勢力的最南端。從大豹社以南至萬大社之間廣大雪山山脈與中山山脈山區,便是泰雅族人的傳統領域。(圖1)(圖2)
日本領台中期,為便於控制,陸續將部份居於深山的泰雅族人往靠近平原地區的山腳遷徙,東部賽德克系泰雅族人的居住範圍,為此向南延伸至今花蓮縣卓溪鄉。如依行政區域區分,今日泰雅族分佈的十三個鄉,分別是:台北縣烏來鄉、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泰安鄉、苗栗縣南庄鄉、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宜蘭縣大同鄉、宜蘭縣南澳鄉、花蓮縣秀林鄉、花蓮縣萬榮鄉、花蓮縣卓溪鄉。
泰雅族分佈廣闊,很有可能與他們在台灣發展的時間較早,所遇到的阻力較少有關。泰雅族來自何處尚無定論,他們在台灣活動的時間也僅能概估。一般認為,早在五、六千年前,泰雅族已開始在台灣活動。學者林朝棨便認為泰雅族是在六千年前移居台灣西部平原,輾轉遷入西部山地。而與地域分佈廣闊相關的另一個現象是,泰雅族在族群文化上,也呈現著遠較台灣其他原住民族更分歧相異的面貌。這一點可由歷來學者對於泰雅族分類的更迭,顯示泰雅族不同族群間的複雜性與差異性中看出。
(圖1):泰雅族分佈圖
(圖2):泰雅族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