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鎮 - 吉啊路岸部落
近代頭目表
從蠻荒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追逐獵物─梅花鹿群,一群人越過了馬太鞍溪、萬里溪,追朔過去至今我們僅追到三代,現代的頭目吳漢勇先生,前一代為林清二先生,前二代為黃源郎先生,再更早的史料收集中,好像是馬罵烏來。
遷徙過程
在遙遠不知的年代裡,我們的祖先從現今的光復鄉馬太鞍社區來到了鳳林─Malio’,開創了新一頁的歷史。
蠻荒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追逐獵物─梅花鹿群,一群人越過了馬太鞍溪、萬里溪、壽豐溪而追逐到了現今的壽豐鄉溪口村。當梅花鹿步履蹣跚,獵人與獵狗也是氣喘噓噓,最後獵物終於到手了。
而獵人們為了追逐獵物,拼命之餘並未看清四周環境,回頭時天色已晚,又因筋疲力盡,回到了現今的鳳信里榮民醫院附近。身心疲憊的他們已無法再繼續前進,於是立即紮營過夜,由長者分配個人任務──撿材薪、宰殺屠體、埋伏哨….等。第二天天剛將曉,清晨的鬧鐘﹝竹雞﹞叫醒了獵人,每個人依任務作回程前準備,獵人們才警覺埋伏哨尚有一人未回營,檢查埋伏地點亦未發現任何跡象,只好先扛著獵物回到馬太鞍社區再做打算。
族人們依舊過著天下太平的生活。但後來獵人們相繼到這裡打獵都會失蹤一些人,久而久之長者們就稱這裡為「Malio’」,阿美族語意為「麻煩之地」(鳳林鎮老地名之由來)。(圖1)
(圖1):部落老照片
後來在一次部落會議中,長著們認為有另闢耕地維生之必要。而當時部落之東邊、西邊、南邊已有其他族群居住,僅北邊之「Malio’」土地並無族群居住,因此決議部分族人移居「Malio’」。為方便相互照顧,當時便有勇敢的四大家族──Wahy’、Hoc、Kolas及Ising等,舉家遷於現今花蓮鳳林榮民醫院現址一帶,成為第一批的移民,且為最原始的Malio’開墾者。
阿美族是一個樂天知命、感情豐富的族群,為能時時聯繫族人,遠眺故鄉,所以選擇了榮民醫院現址一帶為移居的第一站。該處雖稱為「麻煩之地」,卻因該處土地肥沃,林木蔥鬱,溪水潺潺,魚兒悠游,獵物豐富,很適合族人居住,因而移居的人口也就愈來愈多了。
族人遷居墾荒,為方便引水灌溉,大都選擇鄰水之濱而居而耕。好景不常,颱風大水數次的沖毀家園,逼使族人四處移居遊墾(範圍都在現今之鳳信里、鳳義里一帶)遠離洪水的肆虐。是以Malio’又有許多阿美族語地名(視遷移地點而不同)──Ciyasaan’(萬里橋附近)、Cipowa’(現今鳳信國小一帶)、Atoran(鳳信天主堂後方社區)、Cihakeng、Pacilo’an(麵包樹部落)、Tekes’an(竹林部落)、Conawan(鳳義社區活動中心前)等。第一次「Cingalo’an豐年祭」之祭場為現今鳳林榮民醫院旁台糖土地。
風災大水過後,族人並未怨天尤人,反而更是自立自強,努力開墾。土地增加,糧食增多,人口也逐漸增加了。由於歷史的變遷,異族的統治,使得族人為了適應環境而做不同的遷移,最後大部份的族人皆遷到了現今的鳳信社區─Cingalo’an定居。
Cingalo’an地名之由來是族人為了紀念第一次來Malio’狩獵失蹤的獵人─Ngalo’,就以他的名字作為部落地名。因忌諱直呼祖先名諱,故尊稱Cingalo’an。
(圖2)
(圖2):部落幹部
阿美族的原鄉居住地,多延著花東縱谷與海岸間形成聚落。居住在花東海岸地區的阿美族人,背山面海,濱臨太平洋,因此阿美族是除了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之外的另一個充滿著海洋文化的民族﹔而居住在花東縱谷地帶的阿美族人,也大多與溪流、河水脫離不了關係,不論日常生活或是儀禮祭典,也多與水有關係。
阿美族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數千年,也與環境產生密切的關係。舉凡生活用品、飲食、生計活動等等都與環境息息相關。其中,「水」大概是最重要的資源。阿美族任何儀式或活動後,都會有個巴哥浪的儀式,也就是參與活動的所有人一起到溪邊或海邊捕魚,象徵活動的完滿結束,並回復到日常的生活﹔而「水」也提供了豐富的水產海鮮食物,尤其在東海岸,東有黑潮流經,且有相當深的海底陸棚,養育了非常豐富的各式各樣海產,而阿美族人的食物中必定少不了魚這一道食物,其他諸如各種海菜、貝類、蝦蟹、海膽、章魚等等食物更是阿美族人經常食用的美味。
此外,阿美族人也相當懂得利用竹子。舉凡蓋屋、竹壺(lawas)、竹杯(takid)等都會使用竹子作為材料,因此,阿美族人對於竹子的分類也不下於學術上植物學的分類,例如製作lawas的竹子,學名為刺竹,阿美語稱之為fitonay﹔蓋房子或製作竹杯之用的竹子,學名稱之為長枝竹,阿美語則稱之為puyumaan。
而檳榔,更是阿美族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植物。尤其在南部群的阿美族,檳榔不但是生活上經常咀嚼的食品﹔也是在婚禮上不可或缺的象徵性「禮物」。而檳榔葉則可以用來製作阿美族相當獨特的食物器皿「檳榔鞘」(parol),用來盛湯或者甚至可以用來進行無具野炊石煮法中的容器。
不論是花東縱谷或花東海岸地區,阿美族都習慣居住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平原或台地地區。而花東縱谷與海岸地區,由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擠壓,除了中間隆起最高1000多公尺的海岸山脈外,也造成許多特殊的地形景觀。這些鬼斧神工的地景,在花東縱谷,一方面可以有一片廣大的平原,另一方面卻又被兩座又長又遠的「自然長城(亦即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在視覺效果上,絕對在世界的自然景觀上,有其獨特的地景氛圍﹔而海岸地區則遍佈了礁岩海岸地形,千變萬化的海岸景觀,搭配太平洋深邃的湛藍,刻畫出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這樣的地形,大致阻絕了大型工業的發展,也維持了一定的自然景觀資源。這樣的地形條件也得天獨厚地擁有相當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使得阿美族人在這麼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中,發展獨特的各式各樣文化。
電光竹砲
文/侯方達 /出版「小小原住民」電子報第018期(出版日期95年3月28日)
過台東縣關山鎮親水公園,越過卑南溪,再沿著蜿蜒的一九七公路前進三、四公里,就可以到達電光部落,居民以阿美族居多。
電光部落有種特殊的竹砲。部落耆老說: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左右,當時中國清朝派員東來,要求電光(舊稱雷公火)阿美族部落歸順清朝,且清廷將派人來管理接收電光部落。
青年階級(GaBah)之中之領袖GaRai並不同意清朝此要求,故擔任總指揮帶青年在部落邊搭建石牆進行防禦。另由WuGu帶領老弱婦孺退至東邊約兩公里之山上避難。
清朝派兵攻打時,有火槍和可遠距離發射之砲彈,而部落僅有番刀。以前在還沒有電燈時,先民使用碳化鈣(電土)加水產生乙炔氣後點火燃燒,作為照明用(此燈具稱為BaRauRauWon)。所以相傳電光青年們就利用這個原理,製作出竹砲(GuWon)的原型。
竹砲並沒有殺傷力,僅能發出強大聲響作為嚇阻之用,青年便在防守的石牆上挖洞,讓竹砲伸出,點燃竹砲,使得在遠處攻打之清兵以為部落也有攻擊的火力,便開槍發射火砲彈藥,等待彈藥放盡,青年領袖GaRai便率眾殺出,以番刀和清兵近身搏鬥,最後擊退清兵獲得勝利。這就是電光部落竹砲的由來。
後來竹砲也用來嚇阻山豬或鳥類;當農作物要收割時,為了避免鳥類、山豬盜食,以竹砲燃放的巨響,嚇阻山豬、鳥類靠近農作物。
竹炮製作過程:
一、上山尋找「刺竹」(FiDuNai),採下後將竹子關節有刺之處削平。
二、整支竹筒一端打穿為砲口,另一端保留不打穿。
三、以桂竹打通每節竹段之間的關節。
四、在竹筒打穿之一端,距離尾端竹節約二公分處,在竹面上鑿一個圓孔。
五、用「FuLuSr」木材作倒「Y」字形腳架,支撐砲管用。
竹炮燃放過程:
一在竹面上之圓孔放置電土。
二放人水後,用濕布將圓孔蓋起來,不留空隙。
三蓋上濕布時間約為七秒至十秒。
四、點火。
一次電土量約可重複點燃七至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