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群分為拉瓦爾亞族(Raval)與布曹爾亞族(Butsul),拉瓦爾亞族又分拉瓦爾群(Raval),分布於武洛溪上游地帶,即口社溪南大山西麓,海拔約八百公尺處,主要村落有屏東縣三地鄉的賽嘉、口社、安坡、沙溪、達來、德文、大社、三地、馬兒等村。布曹爾亞群又分巴武馬群(Paumaumaq)(或稱北部排灣)、查敖保爾群(Chaboobol)及拍利達利達敖群(Parilario)(或稱南部排灣)、和巴卡羅群(Paqaroqaro)(或稱東部排灣)。巴武馬群分布區域北自口社溪以南,南至林邊溪之間,主要村落有屏東縣瑪家鄉的筏灣、瑪家、北葉、涼山、佳義等村;泰武鄉的泰武、萬安、佳平、平和、武潭、佳興等村;來義鄉的義林、來義、古樓、南和、望嘉、文樂、丹林等村;以及春日鄉的七佳和力里二村。查敖保爾群,北自率芒溪以南,南至林邊溪之間,主要村落有屏東縣春日鄉的春日、士文、歸崇、古華等村;獅子鄉的竹坑、楓林、丹路、草埔、獅子、和平、南世、內文、內獅等村。拍利達利達敖群分布於台灣南端恆春一帶,以牡丹鄉牡丹村女仍社為主。
主要村落為屏東縣牡丹鄉的牡丹、東源、四林、高士、石門等村;以及滿州鄉的滿州和里德二村。巴卡羅群分布於台東縣太麻里鄉與達仁鄉、大武鄉境內,中央山脈東斜面,屬大武溪、大竹高溪、虷子崙溪、及太麻里溪流域。主要村落有台東縣達仁鄉的土阪、台阪、新化、安朔、南田、森永等村;金峰鄉的賓茂、新興、介達、比魯、歷坵、嘉蘭等村;太麻里鄉的大王、金崙、多良等村;大武鄉的大竹、大鳥、大武、尚武等村;以及卑南鄉的大南村。
就部落分布地區的標高而言,排灣族所有的部落均在1500公尺以內,而以100-1000公尺的淺山為主要分布區。自1930年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政府對深山區的聚落施行計畫遷徙,將深山區的聚落遷至淺山區,受此計畫影響最烈的即布農、泰雅與排灣三族。1945年以後,在地方政府的輔導下,大量有計畫的遷移更以屏東、台東兩縣的排灣族部落為主,包括有大規模新建社區,輔導深山交通不便地區的聚落居民移住。
撒可努的「獵人學校」
文/西米西法 /出版「小小原住民」電子報第4期(出版日期94年12月13日)
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部落排灣族亞薩榮‧撒可努,漢名戴自強,從小就希望和父親一樣當個神氣的獵人,他常望著父親自由穿梭山林的身影,也期待有一天能和山野共存。撒可努說,在排灣族語言裡,「獵人」真正的涵義不是狩獵,而是能和土地、自然溝通的人,也就是聽得懂大自然的語言。他說,獵人愛家、愛土地,懂得將獵物分享出去,他心目中的「獵人學校」就是這樣。
撒可努愛家愛自然的堅定感動許多人,文章被編為國中一年級教材,《山藸‧飛鼠‧撒可努》並被美國哈佛大學應用中文系指定為必讀中文書,還翻譯成英、德、日、法、蒙等語言;大學院校紛紛邀請他去演講,大家都叫他「說故事的人」。撒可努要說的故事很簡單,他想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還有人依賴著山林原野過日子」、「愛護山林,保護我們的家」。今年10月23日,撒可努親自演出、翻拍自原著的「山藸‧飛鼠‧撒可努」電影在台東縣文化局首映,這部片也在國際掀起熱潮。撒可努說,他要先和台東族人分享這份喜悅。當天,許多原住民都穿著傳統服飾參與首映會,場面極為熱鬧。
這部電影訴說一群排灣族人,長期居住在深山裡,主角撒可努從小隨父親狩獵,最大的願望就是當獵人;但撒可努長大後,政府計畫建設高速公路,必須拓墾族人現在居住的地方,撒可努隻身到台北,希望執行計畫的秘書協助他,停止這破壞山林的舉動,秘書原本不聽信,但撒可努誠心邀請秘書到部落體驗族人生活,秘書才發現族人與山林的不可分割,體會到大自然的珍貴。
撒可努在首映會透露:「明年可能會實現夢想。」到時候,任何人都能到「獵人學校」這塊園地學習原住民文化,不只是部落孩子,其他地區的小朋友都能來這裡學習。
大自然的美食家
排灣族以小米、芋頭為主要的食物。此外,還有花生、樹豆、甘藷等作為主食。芋頭收成後以火烤乾後加以貯存,可供一年的使用。
排灣族有一種美食在貴族婚禮中被視為不可缺少的聘禮,也是令族人垂涎三尺的傳統食物,稱為「chinavu」(祈那福),它代表了女子的貞潔及子孫的繁茂。傳統婚禮中男方除了必須準備一只大鐵鍋、鐵耙、薪柴、陶壺、豬的內臟、後腿之外,還要製作兩條約40公分長、十條20公分左右的排灣族美食祈那福。祈那福在排灣族的語意裡,指的是用葉子包的食物,做法是用木樁搗碎小米,再將搗碎小米揉成糰狀包入豬肉,放入大鍋內水煮,排灣族人稱它是「像百步蛇的祈那福」。善於利用大自然的排灣族人不僅用月桃葉編製蓆子,還運用其特殊的清香氣息來包裹美食祈那福,或者選用香蕉葉,先將它放在火上烤軟讓香味持久,再用它來捲包美食祈那福。
金峰鄉新興國小的布工坊─ 「從不工作到布工作」
文/西米西法/出版/小小原住民電子報94年第0期
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是一個排灣族村莊。山上的媽媽們每個都有一番好手藝,可惜為了照顧家人只能待在家裡。於是今年三月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推出一個活動,叫做「布工坊─從不工作到布工作」,希望能讓大家知道媽媽們的好手藝。
這個計畫首先在學校圖書館裡設立「布工坊」,邀請部落媽媽們,有空就到「布工坊」縫製布包,縫好的布包可以在各種活動中販賣,也可以放在學校,有遊客到學校參觀時就能購買。媽媽們除了縫製布包,每周三晚上還可以到圖書館上課,學習新的十字繡技巧和設計新的圖樣。
剛開始,只有兩名媽媽報名參加布工坊,這兩名媽媽在布工坊裡自己設計布包的圖案、型式、顏色和十字繡的形狀,布包越做越好,有不少遊客到新興國小參觀,見到這些包包都很喜歡,媽媽們也覺得好開心,不僅有了成就感,也靠著自己的努力賺錢,家裡多了一筆收入!
布工坊的布包越來越受歡迎,款式也越來越多,有帽子、小錢包、面紙袋、小皮包等等,慢慢的越來越多媽媽自願到布工坊幫忙,每天除了做家事,還能在布工坊動動手、動動腦,生活越來越充實。
另外,媽媽們做出來的美麗布包有個小秘密喔!這些布包的材料布,都是別人不要的布做成的呢!媽媽們利用巧手將這些廢棄布變成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布包,新興國小的小朋友都覺得自己的媽媽們很很了不起!
新興國小的小朋友只要下課,都會跑到圖書館圍觀,看著媽媽利用好手藝做出美麗布包,全都羨慕不已,爭著向媽媽學習,無形中,他們學到了排灣族傳統的十字繡手藝,也和媽媽的感情越來越好了!
●美盈工作室
住址:春日鄉春日村36號 ,電話:(08)8788566
主要從事:木雕、月桃編織成品、皮雕製作等製作,也是排灣族裡少數製作大型木雕的藝術家,在春日鄉的原住民傳統文物推展協會網站裡,可以從裡面觀賞到他的作品。
●單品生活藝術坊-高富貴
來義鄉義林村大後6鄰18-1號,TEL:08-7920314
主要從事:木雕、月桃、皮飾品,與泰武鄉佳興村的弟弟高富村,都是排灣族裡有名的雕刻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