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空間
文:林志興
就整體台灣人口來看,台灣原住民已是少數的族群,總人口數還不到百分之二。而我們卑南族在原住族群當中,又是少數中的少數。直到八十四年底的人口統計,我們卑南族才超過了一萬人。在台灣原住族群的人口順位當中,只居第五或六而已。這一萬人現在由於都市化的緣故,已分佈到台灣的各個角落。不過,主要的人口(約六千餘人)仍然是居住在原居的故鄉一一台東縣的台東市和卑南鄉境內。
人口數雖然少,可是因為居於台東卑南平原幾條重要溪流的交通樞紐位置上,扼控了入山或入花東縱谷的通道,加上和外界接觸時的開的明態度,以及交涉人才濟濟之故,所以在東台灣的政治歷史上,一直深具影響力。更由於過去具有(1)較大的部落人口數。(2)嚴密的年齡組織。(3)嚴格的戰鬥的精神教育。所以促成了卑南族各部落的強盛。上述原因之故,我們卑南族活動的區域遠大於居住的地區。
關於卑南族的生活空間,我們可以分為三種狀況來敘述:第一種是指居住的地方,第二種是指影響力所及的地方,第三種是指活動過的地方。
一般指卑南族分佈範圍的時候,是指北部的卑南溪和南部的知本溪之間,卑南平原近山腳處的地帶,因為卑南族人的主要聚落,大都建置在這一帶。
第二種所指影響力所及的區域的話,則頗為廣闊。知本溪流域,大南溪流域下游,太平溪流域,卑南溪流域都是卑南族人活躍的地方。
如果從神話傳說回顧的話,卑南族人曾經活動過的地方,則更為廣大了,建和村的遠祖tuku,曾經遷徒到大武山區的內山中居住,後來再沿著知本溪下到山麓來。傳說中的卑南王勢力範圍,更北達水尾(今之瑞穗),南達巴朗衛(達仁)甚至於恒春一帶。可以說遍及整個台灣東南一帶。
不過,卑南族所知的地理範圍,可能又要比第三種範圍更廣,據說己過逝的南王部落老祭司林德勝先生,會唱一首歌,這首歌的歌詞,包含了從基隆到台東所有重要的河川名稱,可惜,這首歌似乎已經隨著他的逝世而逝!不過,至少由此可知,傳統卑南族人的地理知識,遠超過了曾經活動過的範圍。
表一:卑南族主要部落的名稱對照表
日據時期舊名稱 現屬行政區
知本部落 台東市知本、建業里
射馬干部落 台東市建和里(下建和)>利家部落 卑南鄉利嘉村
泰安部落 卑南鄉泰安村
初鹿部落 卑南鄉初鹿村
龍過脈部落 卑南鄉明峰村
阿里擺部落 卑南鄉賓朗村頂永豐(上賓朗)
檳榔部落 卑南鄉賓朗村(下賓朗) >南王部落 台東市南王里
巴布魯部落 台東市寶桑、四維里之北
台東知本部落口傳故事
兄妹變鳥
有一對兄妹還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不久父親續絃,但繼母並不喜歡這兩個小兄妹。有一天父親去打獵吩咐妻子好好照顧小孩。繼母帶著小孩到芋頭田裡工作,要男孩照顧妹妹,她自個兒採收芋頭。快到中午時,兄妹兩位感到非常飢餓,妹妹哭的厲害,這位繼母仍不理他們,一直到採完芋頭將芋頭煮熟,自個兒享用那鍋芋頭。小兄妹期望繼母扔下幾個芋頭讓他們充飢,但是得到的只有芋頭皮。。孩子們想:「繼母一點也不愛我們。」那位繼母吃飽後,理都不理孩子,自個兒回家去。
哥哥對妹妹說:「媽媽這樣對待我們,我們還是不要回家吧!」他們看見附近的鳥兒飛翔的那麼自在。哥哥對妹妹說:「你看,這些鳥兒能自由自在的尋找食物,多好啊!」妹妹說:「是啊!可是我們要怎樣才能變成鳥呢?」哥哥說:「我們把揹巾剪半作尾巴,把披肩撕開四瓣當翅膀,試試看。」妹妹說:「可是我們用什麼當喙呢?」哥哥說:「瞧!這裡有挖芋頭的工具,我們把它弄成一半當鳥嘴吧!」兄妹把自己裝扮成鳥獸一般,不斷地蹦跳開始學飛。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練習飛躍,漸漸地能飛到較高的樹枝上了。當他們終於飛躍成功了,妹妹發出高尖聲「nga nag---i」哥哥發出低沉聲「tu lu---i」。
孩子的父親獵獲山羌回家經過芋頭園附近看見兩個孩子在樹上蹦跳飛躍,並不知道是自己的孩子,只是想著:「是誰家的孩子啊!為什麼開始變成小鳥呢?」 父親回到家沒有看見孩子, 這時候他忽然想到回家的路上看見那兩個變成鳥的孩子,於是急忙去找那兩個孩子。父親看了果然是他的兩個孩子。
父親非常傷心但也無可奈何。不知過了多久,兄妹終於飛到那山頭上面,妹妹就叫了起來:「nga---nga---i」,哥哥也接著叫:「tu---lu---i」,就這樣兩兄妹配成一對,從此開始繁衍後代了。
鼬鼠的收穫祭
陸米岸(知本溫泉山區)的部落裡,有一位老太太,某天她到離部落不遠的芋頭田,想採些芋頭回家,在路上發現一群鼬鼠,一隻接著一隻啣著尾巴好像在過收穫節。牠們採集了野蜜、捕獲了山羌,也做了年糕,還帶著各式各樣的食物堆集一起。牠們編了鍋墊布把它戴在頭上當花冠,把抹布,綴在腰上當繡布,大家很開心地一起跳舞。
這一位老太太是心地善良的婆婆,她對他們說:「啊!我的孩子們,你們戴的花冠是多麼漂亮,你們腰帶上的鈴鐺也真是響亮又美麗。」,鼬鼠們聽了老太太的讚許,十分高興,跳起舞來也更加起勁。收穫節結束後,鼬鼠們把老太太抬起來送回家,又把野蜜、山羌肉、年糕等許多東西送給這一位老太太。
老太太回家後將這奇遇告訴隔壁一位刻薄嚴厲的老太太,於是那位說話刻薄的老太太說:「那麼明年收穫節的時候換我去參加吧!」
到了第二年,又是鼬鼠舉行收穫節的時候,那位言詞刻薄的老太太就去參加了。對於所看到的景象,不但不讚美,反而批評說:「啊!你們這些鼬鼠,你們本來就已經很醜了,現在再加上你們頭上那奇怪的花冠,更醜了。不過那不是花冠,是鍋墊嘛!你們腰帶上的鈴鐺也不是真的鈴鐺,只是抹布嘛!真是醜極了。」那些鼬鼠聽了,很生氣,就攻擊這位老太太,並把她趕走,也不送她任何東西。
發生了這件事之後,山上的鼬鼠開始會攻擊人了。居住於陸米岸的族人,經過這些特殊狀況後,每逢下雨天各家住屋裡外都是蠍子,最後整個部落都只好再繼續遷移到現在知本森林遊樂區的上方陸發陸發岸(ruvaruvangan)。
美少女為公鹿殉情
拉哇拉歪(ra wa ra way)有一位女兒名叫薩母利幹(samulikan)長的非常漂亮。
有一天,這位女孩到山上田裡工作時,從田邊草叢裡發出了「嘛」的聲音,薩母利幹不以為意,但那聲音持續出現,令薩母利幹開始感到害怕。
當她想放下工作跑回家時,從草叢裡跳出一隻非常雄壯的公鹿,鹿角上還懸掛著好幾串的珠鍊。那頭雄壯的公鹿看到女孩長的如此漂亮,想要娶她為妻,女孩也很喜歡那頭公鹿。她欣賞鹿角上的珠鍊,然後把項鍊從鹿角上取下來,對鹿說:「你戴這些項鍊是要向我求婚的嗎?」那頭鹿點點頭。女孩又說:「那麼現在我們算是訂婚了!」公鹿高興的叫了一聲「嘛」就轉身回到草叢間。
女孩回家後,告訴爸媽經過的事,並說:「如果你們看見一隻公鹿,那就是我的未婚夫。」 女孩的父母沒有留意女孩說的話。田裡的農作物常常受到動物的踐踏,損失嚴重。父親就在田邊的草叢裡躲起來等著,終於出現了一頭山鹿,他就用弓箭把鹿射殺帶回家,高興的將經過告訴妻子與女兒,女兒看到自己喜歡的公鹿的屍體,傷心欲絕,要求父親把鹿角放在家門口外,她說:「爸爸,您抓住鹿角,讓我仔細看看。」父親信以為真,就順著女兒的意思,把鹿角放在門口,此時,女孩上了屋頂,朝著鹿角跳下來,結果被鹿角刺穿胸口而死。
族長之子惹禍
阿美族的部落定居在知本部落的東邊,兩族互相來往,彼此間相處十分融洽,一直過著平安的日子。
有一天,上面部落知本家族的一群小孩,在斜坡路上玩石輪,順著斜坡路往下滾動到下方,玩的非常高興。遊戲時族長的孩子無意中把石輪滾到下方阿美族部落一家屋頂,造成屋頂嚴重損毀。這群孩子眼見闖出大禍慌張逃跑。只有族長的孩子站在那裡動也不動,要來承擔即將發生的事。
這時屋主出來查看,只見一個小孩站在那裡膽顫要哭地點頭表示是他闖的禍。屋主氣憤的揪住小孩的耳朵,拉到一間地下室關起來。到了黃昏,孩子的父母發現孩子沒有回家,父母親尋遍整個部落,都沒有找到。後來追問下,才知道與下方阿美族部落有關。挨家探問也始終沒有著落。事隔幾天後,終於在一間地下室裡找到,但是族長的孩子已經奄奄一息,見到父母後,不多時就死了。知本部落和阿美族部落為了這件事情產生嫌隙,開始發生鬥爭。
由於阿美族部落位居於下方,戰爭時防禦方面不如位處高地的知本部落佔優勢,因此部落間的戰爭,阿美族總是屢戰屢敗,常有人被俘虜成為知本部落的苦力和傭工。阿美族的人承受不了知本人的百般羞辱和刁難,就搬離阿拉哇彥,遷往北邊海岸線,就是現在的都歷的地方。他們在那裡建造房屋,把房子排成「一」字型,因而此地取名為turik,就是「排列」之意。
變形人
黑石頭迸裂出來的變形人,他們的眼睛長在膝蓋上,婦女懷孕的地方在小腿上,生孩子的時候,從母親的大腳指生出來。後來,變形人覺得眼睛長在膝蓋上很不方便,於是他們彼此討論:「我們的眼睛長在膝蓋上,走路不方便,眼睛容易受傷,應該把眼睛安放在頭上。」於是這些人就把各一隻眼睛分開來,移到臉上和後腦上。但是由於前後都有眼睛,就發生了有趣的問題:當要走路的時候,前面的眼睛要向前走,後腦的眼睛也要往後走,前後眼睛各往相反的方向要各走各的,結果從早到晚根本沒有法子移動,整天留在原地。因此他們再度商量,就把後腦的眼睛移開,改放在臉上,就成了一個正常人,以前的那些人被稱為變形人。
從黑石頭迸裂出來的祖先中,有一位男的叫腸子(TinaHi),女的叫肚臍(pedek)。腸子和肚臍結合,生下了十三個子女,後來他們兩人的後嗣彼此結合,在陸發岸(ruvuaHan)附近形成聚落,也有些人遷移到他處,形成了別的族群。
神奇的小米
居住於阿拉哇彥(’arawayan)時代的族人,雖然有野獸和家畜類的動物,但是主食方面還是相當缺乏,村落的人只能找些蕃薯、芋頭等植物來糊口。傳說中知道在對面的蘭嶼島上有非常可口的小米,但是發祥地到蘭嶼是一片汪洋大海,隔海取糧談何容易?不過,發祥地有棵高大的榕樹,樹根越過海洋,一直伸到蘭嶼,當時的人把榕樹根作為兩島之間的橋樑。
有一次,露菲露菲和她的未婚夫,兩位順著這棵榕樹根來到蘭嶼,發現小米,就偷一些藏在身上,想帶回台灣來,但是蘭嶼的人檢查他們的身體,不讓他們有機會把小米帶回來。經過幾次的失敗以後,他們終於想到了好辦法,就是分別把小米種子藏在自己的私處,女的把小米粒藏在自己的陰戶裡;男的藏在自己的包皮裡,檢查時沒有被發現,終於成功的帶回發祥地。
他們把小米種子安全的帶回發祥地之後,播種在自己房屋的四周,最後散佈到每戶人家。當時的小米極為神奇,只需要一粒就夠一個人吃飽。煮飯時看有多少人便煮多少米粒便可以吃飽。後來有一位孕婦,覺得一粒一粒剝皮非常麻煩,就做一個木杵和一個米臼,把小米放入臼裡搗殼,把搗好的小米通通放入鍋裡煮,結果小米太多,煮的時候水滾的太厲害,全部從鍋裡不斷的溢出來,把整個房屋堆滿,壓死了那位孕婦,從此小米再也不現出它的神奇了。
人類祖先
登陸於陸發岸的三位兄妹,男的叫巴洛伍(paluH),兩位姊妹分別是塔孚塔孚(tavutav)、索卡索卡伍(suka sukaw)。他們沿著東海岸線往北走,到了北方,再從西部往南方去,勘查是否有人類居住,當他們走到南部大武山附近時,索卡索卡伍走不動了,自願留在大武山定居。
巴洛伍和塔孚塔孚繼續走回原上岸的地方,都沒有發現其他人類的蹤跡。巴洛伍和塔孚塔孚到登陸地點以後,手持的竹柺杖插入地上,竹柺杖立刻發芽,後來成了竹林。
巴洛伍和塔孚塔孚兩人想:「島上沒有人,但是總得想辦法傳宗接代啊!」於是,兩人就這樣結合了。後來卻生出了魚、蝦、蟹等,他們覺得驚訝,就請教太陽。太陽說:「因為你們是兄妹,才會這樣,你們把這些魚、蝦、蟹到河裡放生,作為日後食物及祭祀品。」
後來他們兩人(巴洛伍和塔孚塔孚)又交合生出飛禽類。太陽告訴他們,將鳥類放生到野外繁殖,未來作為鳥占之用,你們若要上山或出遠門,鳥將會為你們報喜訊或報凶兆。太陽接著說:「你們在床上用木板隔開,木板上挖個洞,行房時不宜面對面,不能看到對方。」他們就這樣照著太陽的指示行房,後來生出了不同顏色的石頭,有黃色、白色、綠色、紅色、黑色等等,生出這些石頭後,石頭漸漸變大,柔軟地膨脹起來,然後出現了口、眼睛,之後耳朵、鼻子、手腳也出現了,,很自然的迸出了真實的人類。從白色石頭迸裂出來的是現在的漢人和日本人的始祖,黃、綠、紅色的石頭裡迸出來的是西方人的始祖,從黑石頭裡迸出來的是原住民的始祖。黑石頭裡迸出兩個小孩,一個叫肚臍(pedek),另一個小孩叫腸子(TinaHi)。此外,巴洛伍也常到大武山探訪他的妹妹索卡索卡伍,也跟她同房生子,同樣也生。
卑南族男子短褲-Paktu
(原文/方鈞偉,改寫/傅鳳琴)
卑南族男子短褲可不是每位男生都可以穿。在卑南族南王部落,男子通過少年會所與服役階段的種種訓練之後,即可升至bangsaran階段,這個時候才可穿著卑南族男子短褲Paktu。穿著Paktu的男子開始可以自由談戀愛或是結婚。所以從短褲的穿著,可以看出男子是否變成一位保家衛族勇敢負責的男人。
根據南王卑南人的說法,短褲褲管的弧度在穿著後一定要能緊貼大腿,這樣才能看出該男子大腿的寬度;若褲管太過寬鬆,老人會提出批評,認為這位男子不夠強壯。
左圖這件卑南族男子短褲,是以黑色棉布剪裁而成,在褲子背面中央和褲腳邊緣,有以十字繡、直線繡法繡成的十字紋、直條紋、菱形、花瓣紋等圖樣。
為什麼在褲子後方才繡有花紋呢?因為這件短褲本身沒有綁帶,所以穿的時候,會先用一條繩子繫綁固定,再纏繞腰帶(paret)。而在重要的儀式場所中,卑南族男子會在短褲外再穿一件後敞褲。穿著後敞褲時,後方是敞開的,能夠顯露出短褲背面的紋飾,所以只在褲子背面中央位置有裝飾較多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