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布農族的網袋是以苧麻線作為主要的材料進行製作,完成後大多數都會先用薯榔染色後才開始使用。例如這件網袋就有用薯榔進行染色,才會呈現出紅褐色。
薯榔的布農語在郡社群稱為tabutabu,巒社群則稱為tatabu,這是一種蔓生植物,生長在中低海拔的山林之間。我們使用薯榔的塊根來進行網袋的染色,主要是因為薯榔的實用功效,並不只為了讓網袋顏色變漂亮。薯榔的汁液有黏性,可以讓網袋的纖維變得強韌牢固,而且還有防潮的效果。布農族獵人們都認得薯榔這種植物,在山林中走動看到之後就會記住它生長的位置,待需要使用時再去挖取出來使用。曾經聽老人家說過,以前阿美族人捕魚用的網子也會用薯榔染過,以防漁網因長時間浸泡海水而快速毀壞。因為阿美族住在海邊,所以他們都會用海鹽來和我們布農族交換薯榔。
進行薯榔染色時,我們先將薯榔削去外皮,切塊之後再刨成絲。然後把網袋開口張開,放到木臼裡,再把薯榔絲放入,用杵將薯榔搗碎,讓薯榔的汁液搗出,過程中還需要加水,並用手不斷翻動網袋,直到網袋的每個部分都均勻染色為止。染完之後要拉扯網袋整形,讓它均勻撐開,然後用力甩打清除網袋上多餘的薯榔渣和染液。最後將染好的網袋吊掛起來,並在裡面放入重石,讓它可以均勻撐開。最後等網袋風乾後,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除了使用薯榔,我們布農族老人家有時也用動物的鮮血來染網袋,用來加強網袋的強韌度。老人家們或許不懂得薯榔含有丹寧酸與膠質,鮮血含有鐵質這些化學知識,但這些一代一代傳遞與累積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知道,用薯榔和鮮血染過的網袋能更加耐久,這些都是在這片土地上累積的生活智慧。可惜的是, 現代布農族的網袋大多都使用方便、強韌而且防水的尼龍繩,或可以在市場買到的棉繩進行製作,傳統的材料與生活智慧也逐漸被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