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人觀察自然,同時也藉由日常生活的觀察所得發展成生活的藝術,透過對動、植物、山川等自然地形的刺激,轉換成為抽象的藝術線條與幾何圖形,在不同的器物上或是建築構造上刻畫著代表不同意義的紋路與裝飾。
(一)陶藝
當飛魚季結束,天氣進入涼爽的十月也就進入了雅美族人的pitanatana「製陶月」,雅美人認為這個時後是製作陶器的最好時間。製陶是男性的專長,其步驟為採土、搗土、和坯、捏製、燒窯等。通常雅美人會上山挖掘陶土打成泥漿然後做成品模型及加工,接著用木頭造窯架、慢慢燒製陶器。等木架燒光後再將陶器移往他處風乾冷卻,就大功告成了。(圖1)
(圖1):早期雅美族裝飾品、人偶及器具,轉載自<<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跨越世紀的影像>>,1994:66
製造陶器的技術可以分為圍泥條法以及模製法二大類。圍泥條法主要是製作罐形器具之用,捏製完成後將其陰乾後再露天燒製;模製法主要是製作碗形器具之用,同樣是捏製完成後將其陰乾後再露天燒製。而其至做出的陶具多半呈橙褐色,用剩後多餘的陶土則是捏製成形狀樸拙小陶偶。至於陶器的種類則分有土器、土偶二大類;土器指的是陶罐、陶碗以及陶甕等。
製陶的時機多半在每年浪濤洶湧無法出海捕魚的秋天,利用閒暇時間來製作。而製陶的禁忌最主要的有:
1.造陶器時,不可與人爭吵、打架,否則土器很快就會打破。
2.取陶土時,女子在旁不可動土,否則土器易碎。
3.燒陶土時,不可中途去大便,否則土器易破。
而採土時,通常不會去他社的採土地,採土地是屬於社內公有的財產,同村的人都可以自由採集,他社族人並無此一權利。
(二)竹木器製作與雕刻
由於雅美族的多數器具是以木製品為主,除了家屋的建造以及船隻的打造之外,木製容器也相當發達,同時一般的食用器具方面,在使用本身也具有年齡與性別的意義存在。而在陶藝之外,雕刻方面也很在行,主要展現雕刻的地方是在家屋和船隻的表現。圖樣則是為水紋、魚、太陽,以及各社所代表的圖騰居多。木器種類方面,主要的有擣製用的杵臼、梳頭用的梳子以及弓箭等等。
(三)鍛冶術
在原住民族群中雅美人是唯一有冶金技術的族群,男子的銀盔或者黃金的飾片的打造則是文化特色之一。除了蘭嶼本地產沙金之外,相傳黃金和白銀大約是在十七到十八世紀時輸入蘭嶼,而且蘭嶼的銀,大部分是早期西班牙商船在蘭嶼附近遇上風災沈沒後,經由族人打撈所獲;另外則是日據時期豬隻買賣所得的日本銀元。銀元的傳入之後造就了雅沒族人的鍛造技術。
然而,黃金在雅美族的社會裡的用途,譬如巫師用來作法為人治病;在祭祀的儀式中,祭司用來祈求豐收與出海平安;在社會各件糾紛事件中,也用來作為賠償或贖罪的珍貴物品。這樣的技術大多用在飾品的製造上,著名的銀盔及雅美族人特別喜好的∞型耳飾與胸飾等。銀盔是用銀元或薄片重疊連結而成的,在前方開一小孔做為視窗,在雅美族人的社會中是具有相當重要性的傳家之寶,主要是在祭典儀式中戴用。而長老所配戴的頸飾,有用黃銅或是銀片製成的,同樣是在特別的典禮時才配戴。
(四)編織藝術
雅美成年男子或多或少都善於編織的技巧,而老人們更是熟練這項手工技藝,所以編籃技術在雅美人的社會當中是極為重要的工藝藝術。編籃的原料為籐和竹,來源為野生的水籐、山林投籐以及蘭嶼竹竽,其中又以水籐較為普遍,原因是水籐類比竹材容易取得而且質地較輕,並且富於彈性具有不易折斷、不易腐朽同時耐用的特性。而主要的成品為搬運用的容器,包括了背簍、圓籩,以及防衛用的籐甲、籐盔、籐笠等等。
編織的編紋方式則分有六角編、人字編、旋繞編以及方格編等,而編圓簍時則是分為密編和疏編二種。在編織物方面,其中包含了可以撈東西之用的笊籬、可以裝載搬運的籐簍、禮典和工作時用的帽子,以及用來穿戴防衛用的背心、魚皮甲與籐盾等等。
另外,由於是典型的漁人的原因,雅美人也善於結網的編造技術。結網工作是族中男性長者的日常做活,利用苧麻捻成線狀之後再結成漁網,結網時是用網針來製作,而漁網的粗細與網目的多寡,則是由將所要捕獲的魚類大小而決定,而婦女們一般則是只結網袋。
雅美族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飲食方面是以耕種與捕魚為主,不重狩獵,而是飼養家禽、家畜。在耕種方面有水芋、山芋、地瓜、小米、胡瓜、南瓜、橘子、鳳梨、木瓜、椰子、薑、檳榔等植物(圖2),而最主要的還是水芋、芋頭、蕃薯,後來則是大量食用小米。雅美族人到目前為止仍然不接受種植稻米,主要是認為種植過程繁雜,同時收成小米粒不及於大芋頭,而且不但要收藏,顯得十分不便;另外,在傳統上雅美族人會吃小米往往是有特殊意義,例如慶典或是家中有人生病,要打小米贈送給惡魔,病人才可很快復原。
(圖2):芋頭、地瓜
在肉食部份,則有魚、羊、雞、豬等,但羊、雞、豬(圖3)只有在新屋落成、新船起航或婚禮慶宴等重要節慶才宰殺食用,一般稱之為禮肉;在大慶典的時後,禮肉是生的切片,小慶典則煮熟切片,所以雅美人主要動物性蛋白質攝取來源為海中的魚獲。
(圖3):蘭嶼豬
在魚的食用上又分為「男人吃的魚」、「女人吃的魚」及「老人吃的魚」,這種區分源自於古老的約定俗成,原本僅限於飛魚;相傳蘭嶼原來盛產飛魚,但由於族人食用後紛紛發生皮膚病而放棄不吃,後來經由先人的指示將飛魚分為:
1.黑翅飛魚-需曬乾食用。
2.白翅、紅翅、斑翅飛魚-需曬乾火烤食用。
3.Kalalaw 小飛魚-供孩童食用。
4.Loklok飛魚-肉質較差,孩童、婦人不宜食用,只供老人食用。
這樣流傳數代之後,就成「男人吃的魚」「女人吃的魚」「老人吃的魚」的分野了。「男人吃的魚」大多為顏色灰綠之魚種,「女人吃的魚」通常是色澤鮮艷較少腥味,「老人吃的魚」則為色澤黑黝腥味較濃。在魚類的食用方面,除了曬乾之外也有用煮的,特殊的是雅美人不用鹽,而是在烹調時加入海水產生佐味,目前雅美人仍維持這種習慣。另外,有些食物(如海鰻、鯊魚、青蛙、蛋)與形狀怪異的食物(如雙胞胎的水果)是傳統雅美人不能接受的食物。
雅美族人在飲食上並沒有太多的禁忌與禮俗,一般在進餐時都是等全家聚集同時開動,傳統上是不用碗筷而以手取食,喝湯則是端起公用的鍋、陶碗就口而喝,雅美人在吃飯時嚴禁交談,更不可以說不吉利或污辱他人的話。吃飯是以食具來區分階級,在這方面雅美族可算上是台灣原住民食具分類最嚴格的,例如以使用者為主就分男人用、女人用、老人用,如果使用者弄錯了,就要立即打破丟掉,才能讓家中六畜興旺以避免不幸。
雅美族人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不釀酒的族群,雖然產小米卻從不釀酒,是原住民中的異數,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非常喜歡嚼食檳榔,島上居民幾乎人人都食用,同時檳榔也是雅美族人招待客人的主要食物。
雅美族人因居住地蘭嶼屬熱帶海洋型氣侯、四季炎熱,所以傳統的穿著也比較簡單樸實。在台灣原住民中,雅美族的服裝最具原住民傳統中方衣系統的特色,也是織造技術最好的一族,只是顏色比較簡單是以白色、黑色或藏青色相間的條紋織造而成,顏色較鮮亮的一面為衣服的裡面,較素暗的一面是為衣服的外表。傳統製衣的原料以白葉仔麻和瘤冠麻織成,織紋達十七種之多,例如緯山形斜紋、菱形斜紋、緯重平組織、混合組織、飛斜紋組織等,傳統上有些花紋是年長者才能使用,近年來界線趨於模糊。
雅美族男人身上穿的是無袖無領淺灰色芭蕉布製成的短背心,寬 6~7寸,長 2~3尺,另用細繩在胸前打結論使衣著挺拔,顏色通常是黑、藏青及白色相間前後各有六道條紋。下身則緊兜檔布,也就是丁字褲(或稱丁字帶),丁字褲寬約六、七寸,長八、九尺,也是芭蕉布材質,傳統丁字褲兩端有黑色或藏青色橫條紋,孩童是三道,一般成年男子為四道橫紋,為了美觀有時也會在丁字褲上縫上龜殼的圖樣,丁字褲是雅美族男人特有的服裝,也是雅美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裝(目前蘭嶼上的雅美族人仍舊有穿著丁字褲的習慣)。在用途上又可分為三種:
1.慶典時穿,需是全新的。
2.旅行聚會、休閒,穿半新半舊的。
3.工作上穿的,用舊布料所做成。
雅美族女子身上則斜緊一塊大方巾(約0.3公尺)的芭蕉布,一般都是由左肩至右腋下,普遍以黑色或藏青色條紋為主,一般都是偶數(八、十或十二條紋),只有少數不畏禁忌的老人才用奇數(十一或十三條),下身則圍一條方巾,長度自腰到膝蓋上5吋處,小女孩只圍一片,年長後才使用三片布並排縫合,腰間繫一麻繩,可裙緣反摺不下滑。雅美族人傳統上認為太多的顏色容易招致禍端所以使用的顏色非常樸素,近年因與外界接觸增多,及舞蹈表演的需要,才開始在衣裙上增加紅藍二種顏色。
雅美族人衣著相當簡單,飾品種類卻很多樣,大致可分為頭飾、髮飾、耳飾、頸飾、胸飾、手飾與腳飾,在頭飾方面有禮帽與工作帽兩種,禮帽有銀盔、椰鬚禮笠和木製八角形禮帽,禮帽只有受族人敬重男女才能佩戴,尤其銀盔是所有飾品最珍貴的,雅美族人都將它視為傳家之寶;髮飾是用竹子製成,一方面作為梳子,梳完頭髮後往頭上插則成了髮飾,頸飾、手飾、腳飾是以瑪瑙、玻璃珠、貝殼串起,加上島上特產山羊毛或果實;耳飾、胸飾則由金、銀、黃銅或螺殼打造,雅美人以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飾品來增添整體服飾的美感。
建築類型:
一、傳統家屋形式
雅美族的傳統家屋(asa ka vahai)是由低於地面的主屋(vahai)、具有地下儲藏室而高於地面的工作房(makarang)、從地面昇起之干欄式涼台(tagakal)等三棟獨立的建築物所組成;另外則是產房(valag)、船屋(kama ligan)、靠背石(pa nad ngan)、豬圈等附屬設施。不過船屋通常都集中在靠近港灣附近的海邊,豬圈和產房則是在村落周邊的荒地;只有主屋、工作房以及涼台才集中建造在自家的建築基地(asa ka sako)上。
主屋、工作房以及涼台在基地的安排上,是視基地的形狀而有所調整並沒有固定的規則,唯一的重點是主屋均平行於海岸線,建構在鄰接於基地內側邊界(以面海視為前方)的石頭砌成的凹地中,工作房則是靠在主屋前方並與主屋成垂直關係,而涼台則是設置在最前方具有開闊視野的地方,如此的排列方式則構成聚落空間主要的基本單元。(圖4)
(圖4):雅美族傳統家屋配置示意圖
二、家屋形式的變遷
達悟族的傳統建築群大概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族中保留較完整的一個族群,其中尚保留傳統聚落建築群的是野銀、朗島部落,至於其他椰油、漁人、紅頭、東清等部落,大致上是被新的建築樣式所取代,只在部落中一、二處還有傳統家屋的蹤跡(圖5)(圖6)(圖7)。公部門的國宅政策是達悟族家屋變化最快的因素,其次是現代化生活的需求,其變遷有以下過程:
(圖5):早期雅美族的家屋,轉載自<<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跨越世紀的影像>>,1994:63
(圖6):野銀舊聚落
(圖7):紅頭部落的新舊家屋
(一)地下屋建材更新及室內格局的改變:1960年7月台東縣政府在漁人、紅頭二村,興建示範住宅十棟,每戶約十坪左右的大小,內部格局為一房一廳一廚房,兩坡面屋頂。此樣式也成了當時家屋興建的模仿,但此時期大部份族人的經濟尚無能力自行興建一棟地上式的房子,有些經濟尚許可的族人開始會將地下屋的內部格局做現代化的改變。再者,族人紛紛前往台灣工作,也從台灣帶回新的營建觀念及建材,如水泥、油毛氈等物資,開始自身住屋的改建,水泥用來強化原本的石頭外牆或重砌牆面,茅草屋頂改為防水油毛氈,大約1970年代末期,就見不到傳統的茅草屋頂了。所以1960年到1970年代中期以前,住屋的變遷仍保留在建材更新階段及室內格局的改變。
(二)地上式現代住家的興起:政府於1966年起至1980年間,陸續在蘭嶼六個聚落實施整體國宅興建,除朗島與野銀因村內老人的激烈反對,所以沒將傳統聚落中的地下屋拆除,而是在舊聚落旁興建國宅,也就是村裡耆老的堅持,現今我們才能欣賞到達悟族傳統家屋的文化智慧。現今的家屋樣式,不僅室內格局、建材、構造方式都是來自台灣經驗的模式。
空間佈局:
(一)主屋
為了防颱以及躲避東北季風,主屋通常構築低於地面1-2公尺深的地穴中,而且非常低矮稱之為豎穴式,其形式為長方形平面、兩披水屋頂和前廊的木造建築,主脊在屋深2/3處,內部隔間則是沿屋脊方向分隔成1-2個狹長階梯房間。主屋內部由外而內依序分有前廊、前室、後室等三個部分。(圖1)
(圖8):雅美族傳統家屋、工作房、涼台剖立圖
1、前廊
前廊(深約1.6公尺左右)空間主要是作為冬季的日常活動區,是用來聊天吃飯的起居室,家人多在此進食、作息與會客之用,這一層的牆上通常也是掛炊具與食具的地方,其前方對入口的地穴庭開放並有活動隔板可作為防颱關閉,地穴庭則分為二階;廊的二側為儲藏空間,左側放置工具,右側則放置鍋具。
2、前室
前室(深約1.65公尺左右)地板向內傾斜約3%左右,除了右側的灶作為炊事之用外主要是作為睡眠、休息的寢室空間,睡覺時則頭朝外向海、腳朝內對山、男左女右。掛在牆上的羊角和魚骨除了具有慰靈的意義之外,同時也象徵著家庭的富有程度。
3、後室
後室(深約2公尺)主要作為飛魚祭前船員共宿的地點,平常不太使用,是主屋中最隱密最具儀式性的空間;其後室中間立有宗柱二根將空間分成前後二個部分,前半部(深約1公尺)舖設地板並向內傾斜3%左右,後半部為泥土地比前半部地面約低15公分左右,後壁上則設後門二個;後室的左側設有魚灶,每根宗柱上各有置物板,二根之間設有置物架位於宗柱的後方;此外,後室中有一儲藏煮飛魚用的陶甕空間,是利用屋頂與前室天花板之間的空間所組成。
雅美族的主屋因階級與用途不同又可分為:
1.四等級的幼房,是用來治病與生產的,家中若有病人或產婦,就一定要搬來這個房子,有點類似醫院的功能,卻沒有醫療設施,純粹為信仰當中避邪的地方。
2.三等級的二門房,這種房子是指單身漢或新婚夫妻的住所,通常為兩個門,是新婚男女的第一個房子,如果從小到老一直住這種房子,會被視為不爭氣的人;也有只有一個門的這是專給單身漢住的,如果一個人一直娶不到老婆,他一輩子就得住這種房子。
3.二等級的三門房,通常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時才會蓋這種房子。三門房才有資格做新屋落成的慶典,但為了防止族人不上進,三門房是不能舉行十人造船組的飛魚祭,一個人若一直住這等房表示他不夠上進。
4.一等級也是最高等的住屋,也就是四門房,通常雅美人期望自已當祖父前就能住這種房屋,因為十人船組可以在這裡舉行飛魚祭,平常也可以將這房子當成族人的會議室,雅美族人認為上進人才可以住這種房子直到老死。
(二)工作房
工作房是一棟三披水的建築,主脊垂直於海岸線,附加的小屋頂是從主屋的地穴進入工作房的入口,朝海的一面則是為山牆面。工作房主要是專供日間工作所用,依照地形的不同,通常建築於主屋的前後或左右,通常較主屋小但較主屋高成矩形平面。工作房的平面有五列柱子,最外側的二列緊貼著地穴的卵石牆豎立,其內另有二列木柱用來固定工作房的主體空間二側的牆板,外側柱列與牆之間的空間作為儲藏之用,主脊下有中柱二根,分立在主體空間之前後二端,主體空間外,靠海一側有涼廊,廊的盡端有一列橫向的木柱,位置與主體空間的木柱相同,亦即中柱的二側分立木柱二根,中柱上承凸自行的扶脊木一根,其它的木柱上也各承方形的檁木,在其上方設置圓木釘釘在扶脊木與檁木上,望板上舖茅草五層,每層各用細竹壓條綁在下層的構造上。(圖9)
(圖9):雅美族工作房
從主屋進入工作房時會先經過一個低於地面約80公分的入口空間,接著才正式進入長形的主體空間,是為一間單室分上下二層,下層是半地下室其地面舖木板,專供堆放柴薪以及竹、籐、漁具等日常生活材料,上層則是工作空間;三面由卵石所砌的牆面,豎立木架以茅為頂且門戶較大。主體空間設有天花板,在天花板上為儲藏空間其中央開一小洞以便取物,天花板下設有一個凹形平面的櫃子用來儲存小米,朝海的那一面緊緊設置一個置物板。
工作房的涼廊外的木柱上挖有槽洞以便安置活動門板,夏季時可以打開迎接海風,冬天時則關閉。通常工作房或是dzinindzin(what’s this)以上的主屋落成時都會舉行新屋祭,凡是舉行過新屋祭的工作房都稱之為saza。工作房是一個較為寬敞、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建築,多在春秋之際使用,所以也稱之為春秋屋。
工作房一種稱灑拉(saza),一種稱馬卡日昂(makarang),用途都一樣,在主屋附近的地面,有一個走道與主屋相通,門面及縱深約一公尺左右,內牆通常雕有魚、人、船等圖案,而且繪有黑、白、紅三色,工作屋地上舖有木板,屋頂是上折式天花板,這為防熱設計,工作屋是男女聚集製作籐具、紡織、裁縫、製造漁具和陶器的場所,集會宴客等必要時會拿來當客廳使用。(圖10)
(圖10):雅美族建築空間佈局圖
(三)涼台
涼台是雅美人最主要的休息地點,從外面回來之後通常就蹲坐在自家的涼台上,通常涼台設置在比較開闊的地點具有良好的視線。涼台的位置通常都靠近聚落中的公共通道,因此也成為一組家屋建築中最開放的社交場所,族人在此與鄰人閒聊、與路人打招呼。涼台的旁邊也設有活動隔板,可以在冬季的時候隨著風向關閉,夏季時則是打開的。而涼台除了作為休閒的用途之外,同時也是夏季主要的活動場所,舉凡吃飯、睡覺都在這裡所以也稱之為夏屋。
涼台有大有小,是以木頭搭建,外觀上看起來是由約丈餘的四根木柱所搭建,有時候木柱也會多達六至八根甚至是十二根,通常八根以上的涼台也會舉行新屋落成祭,四面沒有遮掩無護欄的干欄式建築,外表看起來比工作屋的屋頂高出許多,有一個茅草搭成的頂蓋,屋頂與涼台平臺的距離只約 100公分高,其距地面約5-6呎邊設木梯上下,只能容納小孩站立,是雅美人的客廳,平常聊天、休息、觀魚使用,夏天時也充當臥室睡覺或午休。
(四)靠背石
在雅美人的住屋外豎有數塊橢圓形的獨石,具有喜訊之意稱之為pananadgan,這些石頭常立於屋前好似椅背其高約80公分左右,一般來說有三塊,中間最大的象徵主人,左邊一塊次之象徵妻子,最小的代表兒子;如果有人去世則將其中一塊卸下,三塊均在表示全家福。
(五)產房
為簡陋的半穴室空間,無楹的一門式住屋,顯示新婚夫婦(非繼承人)的社會地位及經濟財富之卑微,唯有靠著辛勤的工作及養育子女,來逐漸鞏固地位與聲望,而直到夫婦育有子女之後才可遷建新屋的規範窺知一二。
(六)船屋
船屋的大小會依照船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但是都會有長方短形而且開口向海,構築的方法是先將地盤往下挖,內壁砌石,屋頂則是以丹木或較粗的丹竹交叉而架上棟樑,然後再覆上茅草。
雅美族人在過去一直過著原始般的生活,為了生活的更好,他們對於自然界物質的利用,雖然限於初級的技術層次,但均融入了原始初民高度的智慧,也因此使得雅美族人維生的器物常成為高度的藝術結晶,在此就其漁船、紡織、製陶、雕刻、金銀工藝等五類分別敘述於下:
(一)漁船
雅美族的漁船早已遠近馳名,但外人常以「獨木舟」稱之,則是很大的誤解,其實它是經由雅美族人精心選取13種不同的樹種,依其木材特性分別應選為龍骨、邊板、船底、船糧、木釘、船摺等船身各部位之木材,相當考究,不應以「獨木舟」稱之。
其用材包括的樹種有大葉樹蘭、麵包樹、欖仁舅、番龍眼、銹葉野牡丹、對葉榕、大葉山欖、紅果表控木、小葉桑、貝木、蘭嶼花椒等等。
雅美族的漁船有大小兩種,大型的一種,土名為Chinurikuran可乘坐10人,約七公尺長,小型的一種,土名為tatara,長約三公尺,可乘坐三人。大小兩種漁船在外型上均一樣,首尾兩端翹起,星尖狀,整個漁船由側面望之,似只元寶。
雅美族人對漁船的建造相當重視,必須選定黃道吉日開工,船身各部位分別選定特定的木材,這些木材均由造船的伙伴,深入森林內尋找,每塊用料均須由活著的立木上取得,因為他們視枯死木或風倒木為禁忌。雅美族人所用之工具僅斧頭、平鑿、半圓鑿三種,斧頭用於伐木、鉋木;平鑿用於修平,半圓鑿用於打洞。其船身各部位的結合,係於船板上先鑿洞,再以小葉桑製成之木釘結合之,為防止接縫滲水,則利用蘭嶼紅椒根部的纖維來填塞船縫。
雅美漁船的外側有著精緻的裝飾圖察。在首尾部位的圖案中有著象徵人型的圖案(Magamoag),並以螺旋狀的紋飾象徵手的部位,此外首尾部份也有象徵漁船眼睛,以同心圓為主構成之圖案(Matano-no-tatara),其每一圈並刻有鋸齒狀的花紋,形成日光放射的樣子。其紋飾的顏色則只有白、紅、黑三種顏色,其顏料的來源則為石灰、鐵礬土、漆樹等。
雅美漁船由伐木取材至紋飾、上漆等整個過程均憑借族人一雙精巧的手來完成,一切原料均取自原野自然的產物,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小鐵斧。最終完成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它充分顯現原始切民將生活藝術化的結果,它不僅能讓人類學家、民俗學家、藝術家重視,同樣使觀光遊客嘆為觀止,可說是蘭嶼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資源之一。
(二)紡織
雅美族人原本就布以麻纖維為原料的紡織工業,紡織且是唯有女子才能擔任的工作。雅美布係以白色為底,嵌入藍色線條,共有八種紋圓飾。如今各村中會紡織的婦女已不多見,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全部懂得,這些少數仍會紡織的老年婦女,一旦過世,其紡織藝術就將失傳。此外,編籃、編籐帽、製兜甲等手藝也是雅美女人擅長的編織技術,和織布一樣均能顯示雅美族人之手工藝術。
(三)製陶 (圖11)
雅美人日常使用的器具中部份係陶器,如陶鍋、陶壼、陶罐等,此外雅美族的玩具中也有陶製的人像、山羊、小雞、魚、船等,同時他們也常模擬捏製生活周遭的百態,如跳舞、相撲、祭典等。
(圖11):製陶技術
然而雅美的製陶工藝,正瀕臨斷絕之際,鋁鍋等現代化用具也完全取代了陶鍋、陶壺、陶罐等,雅美族人從此不再自己製作陶器了,甚至連用陶土製做泥偶的玩意也不再流傳了。有些觀光客或收藏家在過去曾向雅美人收購了大批過去使用的陶器,為了讓蘭嶼的觀光資源更為豐富及顯示雅美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起見,應設法保存現有的古老陶器及保留原始的製陶技術。
(四)雕刻(圖12)(圖13)
雅美族的木雕,據陳奇祿所言,它是屬於東南亞細亞的系統。其雕刻的特徵在於順著木頭材料的形狀,做長而直的人像雕刻,在刻法技巧上,完全是平面化的處理、類似浮雕的技法,不像非洲的人像雕刻,將木頭穿鑿刻透成立體形象。由於係平面的雕法,因此在雅美族的雕板上只見人像的正面,從未出現人像的背面,這也是雅美雕刻特有的風格之一。
雅美族的浮雕技巧,比較富於裝飾性,充滿了美感。就其圖案而言,雅美人房柱、橫樑的裝飾及船之舷板的圖案,比起繁復多來的排灣族之木刻,顯得簡單樸素,圖案變化也極少,除了一種人像之外,其他都是幾何圓形,如鋸齒紋、人字紋、波形紋、太陽紋。雅美族對幾何形之圖案的運用,相當普遍,在構圖上也相當形式化。因此雅美族的木雕是具備獨特風格的雕刻藝術是值得保存,供後人鑑賞的人文景觀。
(圖12):雅美雕刻1
(圖13):雅美雕刻2
(五)金銀工藝
雅美族人是台灣高山族中,唯一具有金銀工藝的土著,據學者研究,他們是從南方的巴丹島,獲得黃金及製造技術製成男人用的繭型胸飾。在雅美社會中黃金也可被巫師用來作為法物替人治病,在農業祭儀上,用作供品以祈求豐收。
蘭嶼白銀的輸入,據記載是在十六、七世紀之間。白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或是載銀元的商船沉沒於蘭嶼附近,為雅美人撈得,或為中國商人以銀元向雅美人購豬隻而流入,或言日據時代,雅美人才取得流入的日本銀元。
雅美人將銀元打薄成銀片,採用圈繞法,圈間以鋼絲固定而成團錐形的銀帽。製作時必須遵守許多禁忌,以免鬼靈侵犯,妨害工作的進行。做成一頂新盔後,要舉行儀式和慶宴,殺豬一隻並把血潑到盔上,如此銀盔才有靈氣。
平常雅美人把他們神聖的銀盔裝在一個特製的籐筐,只有在新船下水或新屋落成等特殊場合,才拿出來佩戴。
根據漁人部落董森永牧師提供給筆者口述歷史錄音採訪資料(口述者:李賜楊:紅頭部落84歲)如下:
網撈銀幣:
以前紅頭部落有一個名叫Simanoyo的人,有一天晚上他帶著漁網到海邊撒網,----,當他到達Jimakangin處海邊突出的礁石上時,他又把網撒向海面,忽然這次網裡有個笨重的東西被網到了,----, Simanoyo一看原來不是一條大魚,而是一個四方的箱子,----,就把這個箱子原封不動地扛回家裡。
回到家時,Simanoyo夫婦就把箱子拆開來,竟然發現裡面裝滿著銀幣,而且包裝得很好。後來,別人漸漸知道Simanoyo夫婦有很多銀幣,就紛紛向他們交換、買賣銀幣。也因此蘭嶼的雅美開始把銀幣加工製作成「銀盔」,雅美族人才開始有「銀帽」的。
自1972年起,輪船與飛機以定期航行於台灣---蘭嶼間,交通的便利除了加深與台灣的關係外,也造成蘭嶼年輕人口的嚴重外流。蘭嶼青年接受都是裡工商業的就業機會,青年人將新的經濟活動帶入蘭嶼島,使原本平衡的雅美社會因而產生失序的現象。失序的產生究其因應是觀光業的進駐吧!觀光業進駐蘭嶼獲取觀光資本財的全是外來的人口,本地的族人確是被當做活的觀光在『被觀光』著,密集的資本業強力介入蘭嶼島上,使得雅美族人的經濟體制加速的異質化(蔣文鵑1994)。所以,若從族群接觸與觀光介入的角度來看蘭嶼的『觀光產業』,我們可以隱隱約約探見一個「異族觀光」的介面。而所謂的「異族觀光」指的是到一個與己文化、種族、言語、或風俗習慣相異的社區或展示定點參觀他們;「異族觀光」除了和單純文化觀光一樣看物看地方之外,更把『看人』當做最重要的目的。在蘭嶼可以『看人』成了漢人經營觀光產業的最大賣點,當然,這也是雅美人在觀光產業之下所承受的最大污染。尤其,自蘭嶼開放觀光以來,竟形成了「低收入、高消費」的社會怪像;在就業機會有限下,迫使當地青年紛紛出走蘭嶼,走向台灣,更加速當代蘭嶼貨幣經濟體系的引入;這也是「觀光產業」對當代蘭嶼---台灣之間族群關係與文化另一層面的影響。
總之,若從acculturation與ethnic identity的角度來看蘭嶼『觀光產業』的現象,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族群關係與文化的不和諧。蘭嶼在成為觀光化的土著社區之後,雖然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被觀光衝擊所帶來之文化變質或失落的後果,雅美人實際上也是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經濟獲益;但是『觀光產業』的控制權與獲益權大都仍在非雅美人的外人手中。『異族觀光』激發雅美人的不是「族群尊傲」(ethnic pride)的現象,雅美人並沒有意識到必須以展現文化來維生,從而藉此強化自我族群認同的功能;反而,雅美人長久以來與觀光客的互動關係是很不友善的。雅美人似乎也不會為了發展觀光業,讓部落興起了一種族群文化重構的風氣;反而,『觀光產業』帶來的是一種"反抗式的涵化"(antagonistic acculturation)與對「觀光污染」之威脅的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