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族的文史工作耆老們,Yudaw Pisaw(田信德)、Yudaw(許通益)、Yuki(吳金成)、Jiru(高順益)、Ikuy(張永晃)等在南投地區近八年(1993-1998)的田野調查中 ,所收集之珍貴傳說資料記載:太魯閣族人上古時期是由南洋一帶坐船而來,登陸後定居於台中至台南的平原上,這就是最早的發祥地。後來在平原上因與平埔族不合而被驅逐追殺,被迫逐次向台灣中部高山地區遷移。傳說中的遷移史,太魯閣族人的祖先,從台中平原一帶,經埔里西方名為Ayran(愛蘭)的地方,繼續向東遷移,經過幾個世紀,遷移了十七個地區位置,才到達易守難攻的Truwan(多羅灣)山谷,才保留了太魯閣族人的生存。其路線為 Ayran → Suwil → Smlaan Lukus → Puqan Rudux → Mujiyan → Bhbuh → Dgiyaq Towngan → Sbahu → Habun → Bungu Gsilung → Meebung → Gayus Beenux → Yayung Sabun → Pnawan → Pludux → Twanan →Truwan (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部落)等地區。
後來居住於Truwan地區的族人,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等生活領域空間不足,部分的族人才分散到今日的平靜部落至霧社高地。
住於平靜至廬山部落者,是居住於往返霧社的Ddaan(經過)的地方,族群稱為Teuda群。而遷居於霧社一帶的族人,因位於較為山上,而被稱呼住在山上Daya的人,簡稱Tkdaya群。因此Truku群、Teuda群、Tkdaya群,實際上都是淵源於Truwan(多羅灣)的Truku族人。
(1)、據1917年統計,分支之後的部落其分情況如下:
太魯閣族人的世居在南投縣仁愛鄉Truwan溪旁Brayaw Daya,Busyug
Ska,Sadu,Truwan,Rkudaya,Rusaw,Bgbung,Ska,Tnbarah‧住在
Dakusay溪與眉溪邊Bwarung,Bkasan,Sukug,Mhibu,Truwan,Qacuk,Gungu,Drudux,Sipaw,Towngan,Paran。
(2)、四百多年前,太魯閣族祖先因耕地不足,人口增加,離開南投truwan翻過奇萊山來到大濁水以南,木瓜山以北(含立霧溪、三棧溪),前前後後散居96處部落‧(圖1)(圖2)
(3)、1914年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後之遷徙地理分佈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是指太魯閣族祖先在一百多年前,於中央山脈與日軍警抗戰的輝煌歷史。 在日本官方的文獻裡,稱之為太魯閣討伐,意指太魯閣族人犯人來看待。但對我們太魯閣族人來說,是為了悍衛土地、生存及習俗與入侵的日本軍警發生一連串戰爭的。例如祖先自1896年12月的新城(1896年12月)、三棧(1897年.1月)、加灣(1897年.2月)、威利(1906年)、及太魯閣族抗日戰役(1914年.5月起至8月底),特別是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最為耗大的戰爭,日本政府動用軍警二萬餘兵力,用精良武器,來對付徒手的族人約2500–3000男丁。這也證明日本據台近20年(1914年)後,最後向日本降服的族群就是太魯閣族。日本政府統治台灣五十年,但統治太魯閣族才三十二年。日本政府以好管理為藉口,開始勸誘遷居平地,但於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之後,為防止族人再次團結起來抗日,自1931年起至1937年強迫族人遷居現址,包括秀林鄉行政區域:和平村、崇德村、富世村、秀林村、景美村、佳民村、水源村、銅門村、文蘭村,萬榮鄉行政區域:西林村、見晴村、萬榮村、明利村、紅葉葉及卓溪鄉行政區域:立山村,另外有部份族人被遷居至漢人居住區域之吉安鄉行政區域:慶豐村、福興村、南華村,在遷居時,採取混居政策,來破壞本族部落社會結構及傳統文化。
(圖1):東西橫貫公路入口
(圖2):太魯閣族傳統領域(西寶)
太魯閣族主要分佈於中央山脈東側木瓜溪、立霧溪、和平溪等流域,現主要居住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的文蘭村、銅門村、水源村、佳民村、景美村、秀林村、富世村、崇德村、和平村,及萬榮鄉境內的紅葉村、明利村、萬榮村、見晴村、西林村,與卓溪鄉境內崙山村、立山村等地。此外,壽豐鄉的溪口村,南澳鄉的南澳村、澳花村、金洋村,吉安鄉的慶豐村、南華村、福興村等地,亦有部分賽德克族人聚居。
根據廖守臣詳細的調查研究,tkdaya群(或稱balibao巴雷巴奧群)原分佈在木瓜溪流域,又名木瓜番,本群自稱kopae(可佈伊),而truku群則稱其巴雷巴奧群,與南投縣境霧社附近的屬同一群。清代時期,本群的居住區域有內木瓜番及外木瓜番之分,內木瓜蕃為居住在木瓜溪中游沿岸(今銅門與池南一帶的山區),清末時期因居住在立霧溪上游的truku群的南下入侵,迫使tkdaya群逐漸東移往木瓜溪中下游的外木瓜地區遷徙,最後南遷到馬太鞍、知亞干溪中游山區。目前多數族人住在萬榮鄉明利村、壽豐鄉溪口村及秀林鄉佳明村(廖守臣 1977:66;邱韻芳 2004:20)。
Teuda群(又稱tausa托賽群)在南投境內受tkdaya群勢力擴張影響,部分teuda人越過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間的鞍部,在立霧溪支流托賽溪中上游定居,十九世紀初葉再受到南投東遷而來的truku群的襲擊,有部分族人遷往金宜蘭縣南澳鄉的山區,與泰雅人混居,並於日治時期往山下移住,分別移至南澳鄉的澳花村、金洋村和南澳村,部分向北遷的則移往大同鄉寒溪村。留在托賽溪流域teuda群則於日治時期向山下的花蓮縣卓溪鄉的立山、崙山二村,及秀林鄉的富士、佳民二村移住(廖守臣 1977:66-69)。
Truku群為東賽德克群中人數最多的一群,分佈住區可分為內太魯閣地區(主要在立霧溪中上游)、外太魯閣地區(主要在中央山脈東走脊嶺偏東的山腹、河谷一帶山區),以及巴托蘭地區(主要在木瓜溪中上游)。1918年,日本總督府實施集團移住計畫,外太魯閣及巴托蘭二區的truku群族人大部分被移往今秀林鄉境內;內太魯閣族人除部分也進入秀林鄉外,其餘則移至今萬榮鄉及卓溪鄉(同上引:67-68)。
以區域分佈及遷移史來看,太魯閣族人分佈地區,tkdaya、teuda、truku三群在東遷的過程分別形成各自的佔居區域,同時因彼此間的征戰關係及後期的官方移住政策而再次遷動。
(圖1):太魯閣族分佈圖
(圖2):太魯閣族分佈圖
1960年代以前,台灣各原住民族離開原居地前往都市地區的人數相當少,1970年代後,遷居都市的各族人士迅速增加,此乃由於現代經濟影響力開始即於山地,族人們只得出外謀生賺取金錢。其中以阿美族、排灣族及泰雅族三族人數最多,而移居都市的原因以原居地無法謀生為最主要因素,而移往的地區可能是原居地附近的城鎮,也有很多是西部的大城市(李亦園 1982[1978]:403,1982[1980]:429)。
時至今日,不少太魯閣族人仍以務農為生,但亦有部分族人從事工商或公教業,因而離開原居地前往都會地區如花蓮市及其它大城市謀生。離開家鄉至都會地區求學的學生亦不在少數,並有原住民大專青年會之類的組織團體,讓學子聚集舉辦相關活動。2001年3月,一群在北部求學的Truku學生成立了「台灣原住民德魯固族學生青年會」(後更名為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致力推動族群文化及族群正名相關活動。
除開此類學生團體,部分前往都會地區工作的族人,多為散居,或逐工作而居,較少有形成同族聚居的情形。而前往都市工作的原住民,多數集中於製造業與營建業這兩大行業,工廠勞工與建築工人是都市原住民的主要從業身份。這些族人們,部分乃退伍自軍中,甚至擔任中、高級幹部,但在都市裡卻待在基層工作領域中。族人們前往都市地區工作,通常是由工頭回鄉找尋族人,由工頭安排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同一家族或同一鄉的族人,彼此在都市地區也互相聚會。離開家鄉來到都市工作的太魯閣族,其工作情形依族人自身的認定約可分為三層次,第一是能當技術性的師傅,如板金師傅,或者當上廠長,這種事有成就又成功的。第二是生活較為安定之公務員類型的,如老師。第三種便是直接出賣勞力的工作,如板模工等等(劉彬雄等 1995)。
原住民的外地勞動經驗中,常形成原住民的組成的勞動團隊,此團隊的對外接觸、交涉,可有團隊領袖出面,並且,在勞動現場與漢人社會有相當的獨立性。並可能出現「擬部落」或「擬家族」的性格(蔡明哲 200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