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導覽
    • 兒童版
    • facebook
    • 文章關鍵字查詢
    • 語文版本選擇 Language
      • EN
      • TW
      • 簡體版
      • 日文版
  •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 最新消息
    • 認識台灣原住民
    • 原住民文化資產
    • 線上特展
    • 認識部落地圖
    • 關於我們
    • 網站導覽
    • 兒童版
    • 站內搜尋
    • EN
    • 簡體版
    • 日文版
  • :::

    認識台灣原住民
    認識台灣原住民

    • 請選擇
    • 原住民文化年表
      • 原住民文化年表
    • 概說與分佈
      • 地理分佈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族群概述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傳統文化
      • 社會結構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祭儀文化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一
        • 卑南族二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物質文化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回顧歷史
      • 歷史事件簿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歷史年表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部落教室
      • 工藝教室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美食教室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學習百寶箱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文化自助研究課
        • 文化自助研究課程
    • 認識部落
      • 認識部落
        • 阿美族
        • 泰雅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夏族
        • 雅美(達悟)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太魯閣族
        • 撒奇萊雅族
        • 賽德克族
        • 拉阿魯哇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 
    • 現在位置
    • 首頁
    • 認識台灣原住民
    • 概說與分佈
    • 地理分佈
    • 排灣族
    • A-
    • A
    • A+

    概說與分佈/地理分佈

    排灣族

    人口遷動

    就部落分布地區的標高而言,排灣族所有的部落均在1500公尺以內,而以100-1000公尺的淺山為主要分布區。自1930年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政府對深山區的聚落施行計畫遷徙,將深山區的聚落遷至淺山區,受此計畫影響最烈的即布農、泰雅與排灣三族。1945年以後,在地方政府的輔導下,大量有計畫的遷移見諸於屏東、台東兩縣的排灣族部落。在32件的移動中有19件是新建社區,都由大武山向東西部山腳地帶集體移住。包括有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達仁、金峰、大武、及太麻里等十一個鄉。其中金峰鄉的比魯、介達、賓茂三村已整個移入太麻里鄉(衛惠林、王人英 1966: 39)。 
    根據口傳及各頭目家系譜的分析,排灣族早期居住在大武山的西北部一帶,然後漸次南下,在中央山脈東方分出幾支,另一部分則繼續南進,到達台灣的最南端。以平和村的遷徙為例,屬巴武馬群的平和村,舊部落原稱卑馬社(piuma),地屬今瑪家鄉的北大武深山中,距平地三十餘公里之遙,是排灣族的發祥地區之一。更早以前,平和與來義人員同屬一個部落,稱danomag,三百多年前來義的人先搬走,其餘九十多戶四百五十多人由於耕地狹隘,飲水不足,於是也移居到位於一公里外更高處的舊平和(移川子之藏等 1935:83)。年長的族人多半知道平何與來義的淵源關係。歷史上,平和與筏灣、泰武關係有好,而與萬安、好茶、馬兒、瑪家、高燕(今已不存在)等則是敵對的。戰後1945至1946年間,由於對外道路未開,到山下需要一天的腳程,生病求醫極不方便;另外,即使日治時期已經設立學校,也沒有平地老師願意到上教課。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有10多戶早已搬離到瑪家鄉佳義村。1947年時原本有30多戶搬到了平和現址附近,但由於地屬林務局,所以只臨時搭蓋了草屋,後因當時有孕婦難產而死,按風俗是最嚴重的凶事,村人咸信此地不適合長住,便重回舊部落,而其中有7戶則搬到泰武鄉武潭村。到了1954年陸續有40多戶搬到武潭,7戶至瑪家鄉涼山村,這時候舊部落只剩下53戶,280多人。眼看著一戶一戶人家搬往山下,平和部落就要因此解體,再加上政府也鼓勵原住民移住淺山區,部落青年認為當時林務局潮州事業區第二林班地(土名南勢湖)的工作地點不錯,在徵得部落大頭目的允許之後,召集所有戶長蓋同意章,於1959年開始與政府進行土地交換,1968年3越22日終於完成遷村,及縣今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的所在地。制1996年平和人口已經增加到106戶,650多人(參唐佩玲 1996:12-15)。 
    人口遷動的原因很多,主要仍以環境的不適宜、各方面設施的不健全而造成,有些是族人自願搬離,也些則受政府有計畫的輔導下遷移至新社區。

    人文地理

    關於排灣族群起源,族人認為其祖先發祥於大武山的某處,相當於他們的天國稱為「排灣」,而由於現在的排灣族是從該地分布出去的,所以用該地名作為種族的名稱。排灣族分佈在省南部(知本主山以南)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海拔500公尺至1,300公尺之山地,包括屏東縣鄉、泰武鄉、瑪家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滿州鄉及台東縣的金峰鄉、達仁鄉、大武鄉及太麻里鄉。

    排灣族分佈在大武山系高山地區散居的部落中以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kuljaljau)的人口最多,除日據時代部份人口(ladan家族和giling家族與少數的家團)遷往台東縣達仁鄉土?村、台?村、南田村、太麻里鄉新興村、金峰鄉賓茂村及本鄉南和村(前高見村)外,其它屏東縣各鄉及台東縣排灣族各鄉之部落均有零星來自古樓村(kuljaljau)移居的族人。往昔排灣族的階層制度在權勢與經濟上為貴族帶來了很多的特權,為了鞏固特權、維持尊榮,正巧造就了排灣族豐碩的藝術成果。階層制度與藝術表現在排灣族的社會上扮演著相輔相成的角色。換句話說,階層制度的貴族體制因為諸多華麗、莊嚴、有紀念性、有宣揚效果的紋飾與裝飾,更增加了本身地位的尊崇與神秘。同時也形成排灣族在部落社群藝術上的表現具有獨特的風格。其精緻的織繡藝術,本質上是貴族階級制度下的工藝產物。在原住族群的藝術中,富有創造力且深具生命力,舉凡木雕、石雕、竹雕、骨雕、衣飾、琉璃珠、文身、及編織等,兼具有藝術美學的特質。排灣族的藝術都是為了彰顯階層制度中的貴族,鞏固其地位,成就其尊榮,換句話說,只有貴族能享有家屋木石雕刻、刺青文身、穿著美服、特殊頭飾、擁有古陶壺、琉璃珠等特權;因此,紋飾本身所代表的意義遠勝於單純的視覺美感;如百步蛇及人像形紋即具有神聖的意涵,紋飾中較少有生活化的題材。

    而排灣族的文化特質如-

    1. 世襲的階級制度: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2.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3. 祖靈崇拜: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 

    4. 華麗的裝飾藝術: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5. 祖先起源傳說:拜訪任何一個頭目家,對於家族的起源總是一再被強調,目的是在彰顯家族或個人的地位,如大陽之子、陶壺的後代、百步蛇的後代等等的傳說。貴族與平民的起源來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更確定了階級的世襲性。 

    6. 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可見藝術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 

    7.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排灣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早期,吸收了漢人服飾上排扣的形式加以改良,並使用族群特有的配色方式與造型,成為排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現代則利用許多外來的琉璃珠,以傳統琉璃珠項鍊串穿位置的觀念,結合了自己生產的傳統色珠,成為一種流行的新的珠飾。


    (圖1):排灣族分佈圖


    (圖2):排灣族分佈圖

    移民都市記

    現在有些回到部落居住的原住民朋友,大多有一段類似的人生歷程,即年輕的時候離鄉背井到都市叢林中討生活,用高勞力換高薪,為的是享受文明的生活。等到年紀漸長後回到故鄉,儘管收入微薄,卻不以為意,因為他們不再被文明所奴役,一輛野狼125、一把開山刀,就可以在山上過一天、一個月、一年。他們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去貼近親人、族人及家鄉的泥土(詹家龍 2004)。 
    孫大川在《北台都會區原住民生活據點導覽手冊》一書序中提到,對像我這樣從輕少年時代就離鄉背井的原住民孩子來說,大台北三十年的變化,其實也包含了複雜的民族辛酸歷史。剛到台北時。根本見不到原住民朋友。1970年代,建築工地上、新店溪、山光社區、基隆八尺門一帶,逐漸形成零星的原住民聚落。在那個時代,原住民在都會區的存在是隱性的,除了討生活,沒有任何議題或力量可以將這些都是原住民凝聚起來,也從來沒有任何人關心他們的存在。都市原住民的大量移入,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原?生存空間的萎縮與部落社會的快速空洞化。從某種角度說,七十年代都市原住民的城?移動,是冒著兩頭落空文化斷裂的危機進行的。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台灣政治、社會和文化本土化的深化,都市原住民知識青年開始介入、參與台灣政治改造的抗爭浪潮。作為首都的台北,當然立刻成為民族意志表達的主要戰場。大台北地區原本隱藏的原住民,不但變成社會學家、政治運動者關注、動員的焦點,他們也逐漸形成自主意識,成為九十年代原住民自覺運動的主幹。 
    到了1980年代末期,大台北地區的原住民生活空間,除了成為政治抗爭議題、地處都是邊緣的早期聚落外,不少年輕的原住民朋友,也試圖建立新的生活據點。有的開美容、小吃店,有的成立同鄉會、協會、基金會,有的開KTV、按摩院,甚至創辦雜誌社。近年來,更有人成立工作坊,熱心推展原住民的民族工藝。而公部門方面,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會不但規劃了東湖社區和故宮附近的原住民主題公園,也注意到原住民在都會文化活動方面的參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更準備在羅斯福路南門市場對面籌建台灣原住民文化商場。凡此種種,皆顯示大台北地區原住民生活世界的拓展,有了一些新的可能性。他可以為多采多姿的都會生活,投入更具本土性的想像空間(山海文化雜誌社編1999:5-7)。 
    1996年在新店市成立的「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工藝研究發展協會」,由排灣族人曾金美擔任理事長,工作人員均為志工,會員有30人,工作內容為文化之旅、工藝教學、推廣藝品及展銷。該協會成立的宗旨與目標為1.維護及傳承台灣原住民特殊工藝技能,有效保存優良文化;2.激發台灣原住民工藝的創作能力,協助其拓展各項藝品之展售。該會係唯一推展原住民工藝研究的全國性社團,羅致國內原住民各項工藝人才,舉凡雕刻、製陶、服飾、編織及刺繡等工藝的工匠與創作者,均有多位代表參加,可謂國內最具實力的原住民工藝團體。曾理事長係排灣族工藝大師級人物,尤其對於如何結合民間工藝創作者使其產品有效展售頗具經驗,富有「文化產業」的視野與規劃能力。她同時也成立「芮絲工藝坊」,以教學排灣族的傳統刺繡工藝為主。在都市社區生活相當辛苦,她覺得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真的應該用心把他們的東西銷出去,一來幫助經濟生活的貼補,二來也是文化方面的傳承(同上,1999:34-197)。

  • :::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950-60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 電話︰089-381166
  • 交通路
    線指引
  • 最新消息
    • 活動
    • 政令宣導
  • 認識台灣原住民
    • 原住民文化年表
    • 概說與分佈
    • 傳統文化
    • 回顧歷史
    • 部落教室
    • 認識部落
  • 原住民文化資產
    • 關於原住民文化資產
    • 博物館典藏文物分析
  • 線上特展
    • 當期特展
    • 特展回顧
  • 認識部落地圖
    • 部落地圖
    • 傳統領域調查教戰手冊
    • 「家」的多重詮釋
  • 關於我們
    • 關於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版權所有 / 最佳瀏覽環境 1024 x 768 視窗模式以上,IE10.0 以上版本瀏覽器
瀏覽人次:1240098 / 最新更新日期:2017-07-06